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81.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发布:2024/12/16 19:0:2组卷:33引用:10难度:0.78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下诗坛,同质化的平庸作品随处可见,好诗、大诗却屈指可数。诗坛很热闹,诗歌很寂寞。新诗似乎就在于它的无限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些与大众无关的个人体验的“艺术”,就是在语言上没有审美标准的任性的“艺术”。
其实,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事浩茫”。
诗是无言的沉默,无声的心绪,无形的体验,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诗家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中国诗歌讲究“苦而无迹”,也就是高明的诗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写诗之苦传染给读者的,相反,诗人总是想方设法让读者最容易最轻松最愉悦地走进自己深邃的诗歌世界。诗人之苦带来读者之易。
(摘编自吕进《必须重建写诗的难度》)材料二:
为何至今现代新诗的地位还难以“定于一尊”呢?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字思维”,能充分释放汉语诗歌的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美学,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治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如果是放在星象图谱上来看,古典诗歌就好比成年期的“红巨星”,在发生学意义上属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能量发生巨大耗散而趋于收缩;现代新诗则好比生长时期的“主序星”,尚处生长期的氢燃烧阶段,充满活力,不断扩张,膨胀生长。
中国新诗唯西方诗马首是瞻,上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翻译体”诗歌,直到新世纪初叶,才逐步出现更具自主性的对西方现代诗歌的改造与改写。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使出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实验,在无数次争议中也不断沉淀着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有别的新质素。比如,更丰富地挖掘了精神与肉身的存在感,更娴熟地运用潜意识、意识流、智性、交感等成分,强化了隐喻、象征、荒诞、戏剧性乃至后现代的拼贴、装置、跨界等技巧,加深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与交融……这些新质素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本土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来,逐渐化为百年新诗的血肉。在这个意义上,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新诗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属于实验探索性的新异追求,其中的成功果实会沉淀为自身营养,以继续分蘖推进;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而后拖部位则属于那些老化的“过去时”,是早期遗留下来的稚嫩、夹生,需要加以扬弃。只有分门别类对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学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大板块还得面对时代、历史、社会、美学等多重维度的审视。如果笼统地作非黑即白的评价,新诗只能要么漆黑黯淡,一无是处,要么光芒万丈,异常刺目。
(摘编自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材料三: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 他接受了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而避免直白的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梁启超1922 年在清华学校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1926 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像玻璃球一样,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如何将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 世纪30 年代初,戴望舒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泄漏隐秘的灵魂”的“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从20 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的争论,到80 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由兴趣的单一而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摘编自孙玉石《新诗十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情感不同于原生态情感,诗人应热心守护心灵,注重家国情结,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
B.新诗是充满活力的新“制式”诗歌,对其接受与评价,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
C.材料一所讲的新诗的“无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胡适提倡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采用的是“字思维”,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如果新诗过于直白的表达,会缺少蕴藉含蓄的灵魂。
B.古典诗歌已趋于收缩,而新诗更具生长力,世界诗歌总体优势不该是评价参照,应看到新诗有自身的小传统。
C.梁启超借鉴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肯定中国古典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周作人也有类似表述。
D.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心态,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
B.诗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诗体的演变史,中国诗学传统并没有因白话新诗的出现而中断,而是得到了现代更新。
C.新诗需要一套符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审美的、诗艺的标准,既要有别于古曲诗歌,同时又要完全摆脱西方现代诗歌的范式。
D.古诗形式是先在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由,而新诗形式有所创新,要义是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
(4)材料二关于百年新诗的评价,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整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发布:2024/12/16 18:30:2组卷:39引用:14难度:0.583.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6 18:0:1组卷:138引用:7难度:0.88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创作中,①发布:2024/12/16 16:30:6组卷:49引用:19难度:0.585.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6 15:30:1组卷:10引用:3难度:0.68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冲锋陷阵 指点汀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B.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发布:2024/12/16 14:0:1组卷:120引用:107难度:0.887.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下列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点,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①乖巧伶俐
②憨厚质朴
③忸怩羞涩
④谨慎稳重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发布:2024/12/16 14:0:1组卷:41引用:6难度:0.88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6 11:30:2组卷:11引用:2难度:0.88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帮你父亲都是为了你,没想到现在你这么________我!
②我的前途也让你________了。
③他可以随便________我,我不能不依他。
④娜拉,我已经________你了。
⑤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________不________。发布:2024/12/16 11:30:2组卷:8引用:3难度:0.790.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飙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2)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发布:2024/12/16 10:0:1组卷:23引用:11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