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1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7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B.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C.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D.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迁,指两次升官职。《琵琶行(并序)》中“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则指降职。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卿,古时君王对亲近大臣的称呼,也被用作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前文中的“大理卿”。
    D.永徽,唐高宗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为官宽容,体恤囚犯。他曾恳请县令放囚犯们归家耕种,囚犯们感念唐临,全都按时回到狱中。
    B.唐临崇尚节俭,淡泊寡欲。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置办房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讲究吃穿用度。
    C.唐临简在帝心,深受重用。唐高宗认为他执法公正不偏,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任命他为大理卿。
    D.唐临仕途顺遂,但终遭贬。他历经多次升迁官至尚书,晚年却因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任上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
    ②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5)唐临曾让人煮药,为什么最后却又告诉那人自己那天不宜吃药?请简要说明。

    发布:2024/12/14 12:30:1组卷:40引用:14难度:0.5
  • 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①_____,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熟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春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欢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②_____,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道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发布:2024/12/14 12:30:1组卷:87引用:15难度:0.5
  • 11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控烟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得到有效遏制。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现象的比率由34.4%下降到4.9%.③不过,各地监督违法吸烟仍主要依靠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④为了弥补传统控烟手段的不足,⑤近日,深圳启动“电子眼”控烟试点。⑥深圳市控烟办选取禁烟区域测试点安装控烟环境监测器,24小时监控公共场所吸烟行为。⑦从某种程度上说,控烟环境监测器是一种“控烟神器”,可以有效防止在禁烟区域内违法吸烟。⑧从提升城市文明、捍卫法制公信、保护公众健康等角度来说,各地都应采用“电子眼”控烟措施。

    发布:2024/12/14 11:30:1组卷:89引用:23难度:0.6
  • 1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被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21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2)作者走进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的作用。

    发布:2024/12/14 2:0:1组卷:4引用:7难度:0.6
  • 115.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发布:2024/12/14 0:30:5组卷:31引用:11难度:0.7
  • 1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古代,瘟疫灾害爆发的频繁程度与破坏力,远超水旱灾害          战争。简单的史料记录背后,常常是                 的生命财产损失。在经历多次教训后,“切断传染源”便成为面对“大疫情”时执政者们的重要举措。如宋神宗年间的虔州瘟疫,是雨季来临时上游水源被污染所致,新任知州刘彝以“雨污分离”的思路                当地水渠,建成了著名的“福寿沟”(地下排水系统),(  ①),消除了肆虐当地多年的瘟疫。隔离法,始于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记载,秦国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跟体健的人分开吃喝,                切段传播源。唐代时由僧人开设的用来隔离收治病患者的乞丐养病坊,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大量官办养病机构,(  ②)。清代的法律规定:境内只要发现天花患者,一定要将其隔离;凡海外来华的船只,要严格排查“出痘者”,切断一切输入通道。
    (摘编自《中国科普》)(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以至 触目惊心 构建 从而
    B.甚至 惊世骇俗 重建 进而
    C.以至 惊世骇俗 构建 进而
    D.甚至 触目惊心 重建 从而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境内如发现天花患者,应酌情将其隔离,海外来华的船只,要适当排查‘出痘者’依礼切断输入通道。”好吗,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发布:2024/12/14 0:30:5组卷:12引用:15难度:0.9
  • 1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相 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选自《诗经•鄘风》)
    河 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选自《诗经•卫风》)
    [注]①杭:通“航”,渡过。②予:而。③崇朝(zhōng zhāo):即“终朝”,从黎明到早饭这段时间。
    (1)《相鼠》一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相鼠》与《河广》这两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发布:2024/12/13 23:0:1组卷:15引用:4难度:0.7
  • 11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茶馆
    老舍
    第三幕(节选)
          时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秋,清晨。
          地点 同前幕。
          人物 王利发  常四爷  秦仲义  小刘麻子(三十多岁。刘麻子之子,继承父业而发展之。)
          现在,裕泰茶馆的样子可不像前幕那么体面了。藤椅已不见,代以小凳与条凳。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 “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在这些条子旁边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
          小刘麻子 王掌柜,好消息!沈处长批准了我的计划!
          王利发 大喜,大喜!
          小刘麻子 您也大喜,处长也批准修理这个茶馆!我一说,处长说好!他呀老把“好”说成“蒿”,特别有个洋味儿!
          王利发 都是怎么一回事?
          小刘麻子 从此你算省心了!这儿全属我管啦,你搬出去!我先跟你说好了,省得以后你麻烦我!
          王利发 那不能!凑巧,我正想搬家呢。
          小刘麻子 看吧!老裕泰六十多年的老字号,九城闻名,地点也好,我打算照旧卖茶,监视着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一定能得到大量的情报!老头儿,把这儿归置归置,我去请沈处长。(下)
          王利发 好!真好!太好!哈哈哈!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的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 (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这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 拆了?
          王利发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得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搬到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国民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小刘麻子、娘娘、沈处长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 (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注】
          秦仲义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秦仲义 (一手拉住一个)我没的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注】解放前,北京富人出殡,要用三十二人、四十八人或六十四人抬棺材,也叫抬杠。另有四位杠夫拿着拨旗,在四角跟随。杠夫换班须注意拨旗,以便进退有序;一班也叫一拨儿。起杠时和路祭时,领杠者须喊“加钱”——本家或姑奶奶赏给杠夫酒钱。加钱数目须夸大地喊出。在喊加钱时,有人撒起纸钱来。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惹眼:引人注意
    B.归置:收拾整理
    C.叫座儿:受到好评
    D.递包袱:送上财物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说明王掌柜的年纪大了,人比从前保守了。
    B.小刘麻子打着沈处长的幌子借机霸占老裕泰茶馆,这表现出他仗势欺人,厚颜无耻。
    C.“风凉话”指第一幕中秦仲义说的“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
    D.“有钱哪,就该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是一种反语,体现了秦仲义的极度愤慨。
    (3)有人说,“老舍式幽默”的特点是“婉而多讽”“含泪的笑”,请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阐释。
    (4)“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各有各的人生,但最后一起撒起了纸钱。《茶馆》在人物形象和故事结局的设计上颇具匠心,请结合“撒纸钱”这一情节加以赏析。

    发布:2024/12/13 23:0:1组卷:14引用:5难度:0.6
  • 1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3 21:0:2组卷:63引用:3难度:0.8
  • 1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 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 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 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 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 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 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 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 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 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
    D.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

    发布:2024/12/13 18:0:1组卷:26引用:13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