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0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发布:2024/12/20 16:30:2组卷:52引用:10难度:0.9
  •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16:30:2组卷:39引用:3难度:0.9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因关中地区曾被称为“秦”而得名。秦腔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江南无名氏所做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那以前形成,而且当时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           ,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曾专门设立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          演唱宫廷乐曲,           演唱民间歌曲。梨园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         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椰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可以说秦腔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当时或那以前已经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B.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C.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不但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在那以前就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D.有一段唱词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秦腔在那以前不但已经形成,而且在当时已经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 不仅 日臻
    B.可见 不是 而是 日益
    C.因此 不是 而是 日益
    D.可见 不仅 日臻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精神寄托的秦腔,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B.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秦腔是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C.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
    D.秦腔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发布:2024/12/20 16:30:2组卷:11引用:9难度:0.7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20 14:30:1组卷:699引用:35难度:0.9
  • 15.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画面形象的内在含义,请为它们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一:
     

    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
     

    发布:2024/12/20 11:30:7组卷:27引用:19难度:0.7
  • 16.选出加线“于”字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  )

    发布:2024/12/20 9:0:2组卷:24引用:3难度:0.7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排比、比喻、拟人
    B.对偶、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发布:2024/12/20 8:0:13组卷:39引用:15难度:0.9
  •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学术之争【注】,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②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③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是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略有改动)【注】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圆锅盖在大地之上。天在上,地在下,天圆地方。浑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球中,圆球不停转动。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所以“盖天说”中“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是正确的。
    B.隋朝的科学家依据实地天文观测,“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得到了“浑天说”可信的结论。
    C.政治与宗教也会存在各自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并没有出现这些非学术因素介入“浑盖之争”中的情况。
    D.“勾股定理”这类著名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研究宇宙时,极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传统在希腊天文学研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B.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这一举动给当时的天文学家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一些科学研究以盖天说为依据。
    C.“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和重要成就的获得。比如:《太初历》的制订;张衡浑天仪的发明;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等等。
    D.像“浑盖之争”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不多见,因此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
    (3)阅读节选文段,概括在“浑盖之争”中,古人秉持的原则有哪些?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科学传统?

    发布:2024/12/20 8:0:13组卷:13引用:4难度:0.6
  •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0 3:30:1组卷:23引用:3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