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47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0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⑦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地(发出响声)。⑤噌(ch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奔。⑥罅(xià):裂缝。⑦窾(kuǎn)坎(kǎn)镗(tāng) 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2)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B.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依次相配,周而复始、记录年份。干支除纪年外还可纪月、纪日、纪时,如文中的“丁丑”。
C.谥号是指古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善恶给予一种称号,以示褒贬,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年号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文中的“元丰”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每当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常更改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面对恐怖的景象和声音心中无丝毫惧意,坚持探寻,最终发现了真相。
B.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C.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鄱阳湖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人不应该“事不目见耳闻”却随意“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发布:2024/12/8 8:30:1组卷:21引用:3难度:0.7202.阅读回答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宠命优渥(恩荣)
B.不矜名节(矜持)
C.日薄西山(迫近)
D.更相为命(交互)
(2)下面四个句子中,“之”作代词的一项是
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之二虫又何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B.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C.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D.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4)翻译: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发布:2024/12/8 5:0:1组卷:4引用:3难度:0.6203.对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③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④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⑤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⑦别让那么多残忍的哲理,姑娘,/也织上你的锦绣的天空
⑧请鸣响汽笛来欢迎/请吹起号角来欢迎//请清道夫来打扫街衢/请搬运车来搬去垃圾发布:2024/12/8 5:0:1组卷:14引用:5难度:0.720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8 2:30:1组卷:54引用:4难度:0.720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青报:在书房写作和在其他地方写作,感觉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作家的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因为你的一切想象、思想在书房里都是赤裸裸的,都要真诚地表达出来,读者不需要看一个虚假的字。同时,书房又是作家向外射子弹的战壕,是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诗情画意的地方。
中青报:你觉得中国文人的书房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吗?
冯骥才:中国文人的书房,我觉得有两个特质:一是很强的书卷气,没有浮夸没有享受,是一个纯精神的地方;二是琴棋书画,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屋子里一般有一些相关的东西。
中青报:你去过别人家的书房吗?喜欢谁家的书房?
冯骥才:我进过不少作家的书房,从冰心、孙犁到贾平凹,我相信那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就是作家的化身。
(摘自《冯骥才:书房是作家不设防的写作场》)
材料二:
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为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助力。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围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生活美学。
科举取士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通道。一些文人墨客却因时运不济、命途乖蹇,不是屡试不第就是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与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名士之美。
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一番情趣。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也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声这种奢侈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变成一间要务繁忙的办公室,但一定要具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们的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及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竞相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明清之际有两部书,就是讲书斋的陈列、布置,一部是文震亨的《长物志》,另一部是高海的《遵生八笺》。在《长物志》中,文震亨认为,书桌应当“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而高濂更是要求书斋里要准备“卧榻”,目的在于读书劳累了可以“偃卧趺坐”,宛如今日许多人在书房里放置的沙发。
当时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得有一只大水缸养鱼,还必须要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有条件的,还需陈列一些金石碑、名家字画等古玩艺术品,经常邀请朋友来鉴赏分享。书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是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明清书斋,见证了中式生活美学的极致:繁复之美。文人们不但践行、推崇这种繁复之美,而且还将其理论化,除了前文所述文震亨与高濂的两本书之外,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等著述,均对此颇有研究。
无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要说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大,多半收藏一些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因为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大部分私人书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书。
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真正对得起“汗牛充栋”这个词的书房。那就是兴起于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楼。动辄几十万卷的藏书量再加上与之相辅相成的园林、水法及木质建筑的藏书楼,共同反映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另外一端:极致之美。
最著名的代表,当属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其主楼是一栋“面阔六间的两层硬山顶”“坐北向南,左右砖登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的楼阁,并且“凿一池于楼下”,其风景“曲岸弯环,水漾涟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这种奢华的园林景观与几十万卷藏书交相呼应,可谓极致之美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书楼数不胜数,除了宁波天一阁之外,还有嘉兴项氏的“天籁阁”、朱彝尊的“抱曝亭”以及晚清陆心源创办的“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乾隆帝曾称这类藏书楼之多令他“指不胜屈”。这也是当时江南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韩晗《书房里的生活美学》)
材料三:
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
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庐、庵、山房等等,各有寓意。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等。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围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润、簃、虔、牖、庋、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也就不再赘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于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谈。
任继愈先生晚年的书斋取名叫作“眼科病房”,他说岁数大了,无论做点几什么工作,都必须点点儿眼药才能干活儿,可不是名副其实的“眼科病房”么?
无论斋号为何,用了何字,其中都蕴含了主人的哲思和希望,斋号之中,往往遗露出其主人的性情、经历和思想。因而这些斋号早已不仅仅是些文人为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而是书斋文化的长卷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人思想史。
(摘编自寒食《中国文人书斋命名及文化释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属于人物专访,根据冯骥才的说法,琴棋书画与文人是相关的。因此,文人的书房里一般会有这些东西。
B.名士之美极致之美、繁复之美都是中式生活美学的重要内容,这些生活美学在我国古代书房文化中均有所体现。
C.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而今天的书房则只是阅读写作的地方。
D.材料二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不同“书房”进行了介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书房的生活美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通过纵向比较,阐述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书房的不同之处。
B.透过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清之际书斋的陈列、布置的情况。
C.兴起于明清时期的江南藏书楼常常既有园林景观,又有几十万卷藏书,可以说是古代书房极致之美的典范。
D.归有光将书房命名“项脊轩”,辛弃疾将书房命名“稼轩”,这与他们的书屋外形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有关。
(3)下列书斋命名中,可以反映书斋主人“达观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A.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把书斋命名为“学老庵”,寓意为活到老、学到老。
B.明代张薄,读文章时边抄边诵边记,反复六七次,于是把自己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C.清人蒲松龄常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把闲谈加工整理成小说,于是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聊斋”。
D.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新中国成立前住在个茅草屋里,却将自己的书斋起名“嘉禾”别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根据上述材料,请归纳从古至今“中国书房”的共通之处。发布:2024/12/8 0:0:1组卷:27引用:9难度:0.620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②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③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④他这个人心直口快,嘴上没有把门锁,刚才的话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言不由衷,你可千万不要介意。
⑤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A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风格不断地去探索宇宙奥秘的。发布:2024/12/8 0:0:1组卷:5引用:13难度:0.9207.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7 21:30:1组卷:9引用:3难度:0.720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7 21:30:1组卷:5引用:3难度:0.920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福柯特别强调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历史本来只是由一些分散的事件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为了呈现事件的连续性,通过分析可能会回避、抵制、消除某些东西,但却从未意识到他们已经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颤抖的“历史”漏过去了。当我们进一步去审视沈从文的“乡愁”以及“乡愁乌托邦”,我们同样发现了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
《边城》在沈从文回湘西前已创作了前6小节,后15小节是他回北京后续写的。毫无疑问,回到湘西世界的行为,对他本身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尽管沈从文愿意以一枝诗意的笔去穷尽和表现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去乡十八年,在他的真实视野下,在当时清醒的理智认识中,真正的湘西世界却是丑陋黑暗穷困堕落的。这个创作间的断裂和创作体验上的变化是我们要正视的。
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虚构。王德威指出,关于故乡的创作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境地,那就是“再现故乡本来的面貌,重组往日生活的情境,却总无奈地带出想象与原欲、文字与世界、回忆与‘往事’间的罅隙”。因此,在对“乡愁”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相互交织,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既看到故乡的美好又无法忽视它当下的“失落”。
清楚了沈从文创作《边城》时在创作经验上的撕裂和矛盾的二重性后,我们就更清楚沈从文的《边城》并不单单是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田园视景,而是一种寓言式的悲剧性写作。关于寓言,本雅明概括为面对现代废墟而陷于震惊的人们的一种言说方式,詹姆逊则将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概括为“民族寓言”。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所以在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詹姆逊认为,如果我们体会不到文本中寓言式的共振,我们就很难恰当地欣赏鲁迅文本的表达力量。套用他的话,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所以,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想象,它可以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乌托邦表现图景,又是针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维度。我们所要努力探寻的是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让其真理内容自在地表征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文字充满张力,彰显着“所说”和“所示”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摘编自肖琼《乡愁乌托邦与沈从文<边城>中的悲剧性表达》)材料二: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命运常常被看作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存在,实际上,命运无常才是人生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小说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诗意叙事,一是其背后隐含的自然命运。前者为“美”,后者则体现出“真”。“真”推动了悲剧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悲剧,两者的矛盾冲突才能形成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悲惨”和“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冲突对立,例如正与邪、好与坏;后者则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是独立自洽的,但由于两者间的道理相互冲突、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美”与“真”的协调和冲突同时表现到了极致,一方面,隔绝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朴的人性和未被现代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为命运的天然发展创设了真实、无碍的环境,“真”潜藏在“美”的表象之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
但必须指出的是,悲剧虽然更体现出“真”的倾向,但也并不与“美”决然对立。实际上,“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结合上述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小说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丽构成了悲剧结局的深刻性。同样的,“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悲愁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意识,尤其是对历史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诗文辞赋中十分常见,并且与西方不同,中国悲剧意识在形式上“不是如希腊戏剧般的惨烈”,而是“一种沉郁的内在情感的柔性与韧性。”在内容上则不局限于俗世的爱恨困扰,更多地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这种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在和谐整饬的古典结构中透露着悲剧意蕴”,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美”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但却使悲剧更具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以“悲”为内涵的悲剧美也提升了“美”的层次与品格。
(摘录自吴涵《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与“悲”》)(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是指在作品叙事中作家无意间遗漏的历史角落。
B.詹姆逊认为,沈从文的乡愁抒写是民族寓言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投射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
C.作为自然命运的“真”与“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皱褶”往往潜藏在作者的表层叙事之下。
D.小说《边城》中的“美”“真”彼此冲突形成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成为悲剧的根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真”虽然隐藏在“美”的表象之下,但却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
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
C.体会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就能欣赏到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D.天保傩送本没有过错,但两者之间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反映“美”与“悲”的辩证关系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坚贞,但终究不堪逼迫,双双殉情。
B.《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纯美,却落得“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C.《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却遭受摧残和迫害,被送上了绞刑架。
D.《玩偶之家》中纯真善良的娜拉在看清海尔茂的本质后毅然离家出走。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边城》。
(5)材料二中指出《边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请以主人公翠翠为例加以分析。发布:2024/12/7 20:30:1组卷:34引用:8难度:0.1210.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既是官职名称,又可用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在文中是指对年长者的尊称。
B.解绶,解下系在印绶上的带子,指辞去官职。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的丝带,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C.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D.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文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生病、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送给他的粮食和肉扔掉了。
B.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佣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C.陶渊明把颜延之临走时给他的两万钱都送到酒家,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D.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译文:
②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译文:发布:2024/12/7 20:30:1组卷:38引用:5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