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5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3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6 16:0:1组卷:74引用:12难度:0.923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下面是对本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热情地赞叹自然景物,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请对此做简要赏析。发布:2024/12/6 14:0:1组卷:16引用:4难度:0.623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6 13:30:1组卷:201引用:13难度:0.723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②,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③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④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
(1)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
(2)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4)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5)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发布:2024/12/6 12:30:1组卷:31引用:6难度:0.523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双声子
[北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①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②,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③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②夫差旧国: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首先交代了东游的时间、地点。傍晚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词人感到自己如无根的飞蓬浪迹天涯,如今又驾舟东游。
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的暮色之中,渲染了黯淡的气氛。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友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C.下片追忆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旧事,与上片虚实结合。夫差虽有运筹帷幄之志,却最终亡国,反不如泛舟五湖的范蠡。
D.结句中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到了呼应前文,余韵不尽的作用。
(2)柳永的这首词一反其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分析鉴赏。发布:2024/12/6 12:30:1组卷:8引用:5难度:0.623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6 10:30:11组卷:16引用:3难度:0.723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发布:2024/12/6 7:0:1组卷:371引用:16难度:0.7238.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6 6:30:1组卷:53引用:4难度:0.823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6 6:0:1组卷:25引用:10难度:0.824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 请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组合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明确;③自拟标题;④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6 3:0:2组卷:12引用:4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