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9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7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921.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不少人在给大宝取名时,往往也会考虑到二宝的名字。有一对李姓夫妇想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取名,请你仿照示例帮忙取两个出自名言且相呼应的名字,男女不限。要求写出名字所出自的名言及出处,并说明其蕴含的美好寓意,不超过100字。
          例:一个叫李静,一个叫李姝。“静”和“姝”出自《诗经•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姝”,寓意是期待女儿们能美丽文静,秀外慧中。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4
  • 29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1难度:0.8
  • 2923.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了彻底的暴露与批判。他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请探讨他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5
  • 29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2难度:0.9
  • 29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能量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并不相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6
  • 2926.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7引用:1难度:0.7
  • 2927.默写。
    (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人们之所以称呼传主为“郭橐驼”,是因为他“
     
     
     
    ”。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
     
     
    。”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
     
    ”,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
     
    ”。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其他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之外,还有“
     
     
    ”。
    (5)《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俗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是“
     
     
    ”,将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6)《种树郭橐驼传》中直接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86引用:4难度:0.9
  • 29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题,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挽回)
    B.晨光之熹微(恼怒)
    C.容膝之易安(深知)
    D.景翳翳以将入(阴暗的样子)
    (2)下列句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B.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C.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②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1难度:0.5
  • 2929.《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地方剧种?还有其他的思想内涵吗?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3难度:0.5
  • 2930.阅读课文《秦腔》,完成问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3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