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0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3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令》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3)“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19 4:30:2组卷:57引用:4难度:0.4
  • 32.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发布:2024/12/19 2:30:1组卷:89引用:6难度:0.8
  • 3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0:30:2组卷:57引用:7难度:0.9
  • 34.雪莲中学高二9班某次班会,模仿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模式举行活动,其中邀请的一位“阅读者”,朗读来新疆籍演员陈建斌的作品《给那个谁的第一首诗》:
    ……
    八家户我的小村庄/庄稼地已盖满了房/只有月光闪耀着还和从前一样/
    八家户我的小村庄/白瓷砖已贴满了墙/只有雪花飘落着还和从前一样/
    乌鲁木齐/你的名字就是美丽的牧场/
    望着天上下的雪/他比不上我家乡的大/这里的酒也比不上我家乡的烈/
    望着姑娘的眼睛/她比不上我家乡的野/她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倔/
    写到这儿我的泪水流淌/有多少时光已被我淡忘/
    我想着我看着镜子里的我/和我们村的那个谁一样
    请根据这位朗读者朗读的内容,给这次朗读活动提炼一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补写一段鲜明、生动地开场白。(80字左右)

    发布:2024/12/19 0:0:2组卷:21引用:8难度:0.5
  • 3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晁错言于文帝曰:“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上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景帝十六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染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明年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文本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餐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B.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C.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D.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国,汉朝初年,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分封给诸王侯,国直属中央。
    B.不胜,“不尽”之意,此意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不胜”意义不同。
    C.成康,周成王、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大治,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皆为太平盛世。
    D.人,相当于“民”,唐朝时为避讳而代替“民”称呼百姓,“长人者”是指管理百姓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所说的“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表现出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突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
    B.汉景帝推测百姓有时收成不好而生活艰难的原因,体现出景帝在执政时善于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反思。
    C.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严格约束官吏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共同的执政理念,这反映出他们儒道法并用的治理策略。
    D.文本二借郭橐驼之口指出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一致。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文本一与文本二体现出的治民之道有何不同?

    发布:2024/12/18 23:30:5组卷:30引用:5难度:0.6
  • 3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A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②(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文本二: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地点同前幕。
          (初夏,上午。)
          B(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   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许多说话”是害怕周萍吃亏,对周冲说“你少多嘴”是生怕儿子坏自己的事,语言简短,却写出了周朴园的专制作风。
    B.鲁侍萍至大海前说“走吧,别说了”,表现出鲁侍萍看到父子关系势同水火,难以缓和,内心悲痛,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
    C.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从她梳着时兴圆髻的打扮和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的语言,可以看出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王淑芬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潜台词内涵丰富。
    B.“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正是戏剧冲突的呈现,显现出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C.“远处有隐隐的炮声”的画外音,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战乱时期,暗示了时代背景。
    D.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兼有口语化与动作化的特点,既利于表演,又能反映人物的心理与神态,如“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让人感受到人物无奈的神情与心理。
    (3)请理解文本一中两处画波浪线台词的内涵。
    (4)请简要分析A、B两处画横线文段在文中作用的异同。

    发布:2024/12/18 22:30:1组卷:23引用:12难度:0.6
  • 37.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8 21:30:1组卷:33引用:4难度:0.5
  • 3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陈情与感动
    罗伟章
          ①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②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④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⑤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⑥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⑦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褪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⑧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
          ⑨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⑩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
    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
    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
    E.最后一节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2)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
    (3)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
    (4)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
    (5)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⑧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

    发布:2024/12/18 19:30:1组卷:84引用:8难度:0.5
  • 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显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里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留连的一篇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冷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苦,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树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有删改)文本二: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的灵性主要表现在康河自然风光的优美、宁静、调谐等方面。
    B.“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既道出康河之美,更道出作者对康河的痴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
    C.文本一第一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D.康桥附近有淡泊悠远、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还有堂皇典丽、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段写在星光下听水声、钟声和刍草声,渲染了静谧、调谐的气氛,让人进入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B.文本一第六段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懊悔自责之意。
    C.文本二写“榆荫下的一潭”,选择虹与梦这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文本一提到的拜伦谭。
    D.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都是生动准确,富有美感的,但相较而言,文本二比文本一更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更具音乐性。
    (3)请对文本一画波浪线句子“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进行赏析。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如果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文本?为什么?

    发布:2024/12/18 17:0:2组卷:25引用:6难度:0.5
  • 4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 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 认为,该发现直接营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

    发布:2024/12/18 15:0:1组卷:37引用:34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