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必修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期末复习 专项训练 能力提升
浏览次数:59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38 更新:2025年05月27日
  • 299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句子是:“
     
     
    。”
    (2)《阿房宫赋》用“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的奢侈生活。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阿房宫依山势而设计、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的语句是:“
     
     
    。”
    (4)以闪亮的星星来比喻打开的妆镜,这样既贴切又形象,使读者印象极为强烈的两句是:“
     
     
    。”
    (5)《阿房宫赋》中“
     
     
    ”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发布:2024/5/28 8:0:9组卷:8引用:0难度:0.5
  • 299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发布:2024/5/28 8:0:9组卷:11引用:0难度:0.5
  • 2993.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列句子)。
    (1)判断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表否定判断)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后秦击赵者再。(正常语序为“后秦再击赵”)
    ②赵尝五战于秦。(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
    ③其势弱于秦。(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
    (3)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之大”为定语,修饰“天下”,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
    (4)被动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②洎牧以谗诛。(“诛”有“被杀”的意思)
    (5)省略句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举”后省略宾语“之”)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主语,补出即“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发布:2024/5/28 8:0:9组卷:4引用:0难度:0.9
  • 2994.根据《阿房宫赋》内容,结合“赋”的特点,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发布:2024/5/28 8:0:9组卷:0引用:0难度:0.5
  • 299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胎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D.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所能”中的“当”,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意思不同。
    B.“人君苟欲之”中的“苟”,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中的“苟”意思相同。
    C.“合从”即合纵,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D.“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驱逐客卿、放弃人才,等同于帮助敌国去成就他们的霸业,这就好 比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不同于常人。
    C.古人认为,有才能的人,就会像锥子装在口袋里很容易显现出来而被发现,但王安石对此并不完全赞同。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王安石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发布:2024/5/28 8:0:9组卷:8引用:3难度:0.5
  • 2996.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谏太宗十思疏》中“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术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句。

    发布:2024/5/28 8:0:9组卷:0引用:0难度:0.5
  • 2997.根据下面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文》:“㤅,惠也。”《玉篇》:“㤅,今作爱。”《左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材料二“爱”字字形演变

    材料三“爱”,㤅,会意字,由“”和“心”两部分构成。“”是端坐地上张着口的人形,这个张口的人用右手抚着心,表示“张口告人,心里喜欢”的意思。(秦始皇并吞六国以后统一使用的小篆“爱”,字脚却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表示“爱”是一种行为与行动)
    请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课文或句子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爱:
     

    ②秦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爱:
     

    ③使六国各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爱:
     

    ④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
     

    ⑤百姓皆以王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爱:
     

    ⑥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爱:
     

    ⑦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项脊轩志》)
    爱:
     

    ⑧召置门下,甚幸(《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爱:
     

    发布:2024/5/28 8:0:9组卷:8引用:1难度:0.5
  • 299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作家王蒙在讲演中,曾不止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把自己佩戴的通灵宝玉狠命摔掉,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大之谜。
          其实,不少学者对此都有过解释。比如孙玉明的《红楼梦赏析》,就认为是通过描写摔玉的举止,确凿印证了前文中屡次说到的宝玉是“孽根祸胎”。这样说当然可以,但似乎还流于表面,是从外部评价上着眼,没有把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充分挖掘出来。孙绍振《林黛玉进贾府——情感互动的错位脉络》一文的分析,倒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所谓“初次见面,就闹出这么大的危险动作来,这是从外在效果上写一见黛玉(神仙似的)对宝玉的心灵的冲击,这种效果,充分显示出人物情感错位的性质,从现实性说是潜意识的强烈作用,从神秘性说则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因果。”但这样的解释,无法真正说明摔玉举止的意义,也无法说明,这跟他要说明的情感错位问题究竟有什么逻辑关联。
          相比之下,蔡义江在《新评红楼梦》中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比如伴随着宝玉摔玉的动作而骂玉的言语,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蔡义江给出的点评是:“此一骂便将内心倾慕之情袒露无遗。人之高者彼,低者己也。当众说出,少女之心能不为之震撼?”又说,这里有“恨不两人同有”的意思,确实都说得比较到位。而王蒙在讲演中自己也解释说,这里强调的是儿童趋同性心理,或者进一步说,这说明了宝玉和黛玉的处境差别。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使得宝玉不得不通过掉玉来和黛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但终于无法扔掉。这样的解释,还是与蔡义江的“恨不两人同有”的说法比较接近的。
          不过他们两人的解释,也有一种欠缺,就是没有把贾宝玉自己的解释全面结合起来。所以,仍然给我们讨论摔玉的意义,留下了不少余地。
          其一,这里确实有“恨不能同有”的心态。但这种心态,是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熟悉感和接下来为她起字一脉相承的,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这种策略,可以是人物一见面而自然而然发生的,如一见如故的感觉,也可以是由人物的努力营造出来的效果。给黛玉起字,为与黛玉求同而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而“同有”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出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对峙性问题。
          其二,摔玉本身,也是对众人所珍视的玉的价值观——所谓“命根子”的反抗。因为在贾宝玉看来,通灵宝玉既然没有伴随在黛玉身边,而是选择了自己,这就是价值观混乱、是高低不分。于是,通过摔玉行为本身,通过对玉的鄙视,也把和玉须臾不可分离的贾宝玉的自身地位,贬斥到了尘埃里。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林黛玉的地位。这正是蔡义江点评最给人启发的地方。
          可惜的是,他们也有意无意地都把贾宝玉接下去的解释给忽视了,而这正是笔者认为需要着重阐释的第三层意义。
          贾宝玉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现在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样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既然女孩子都没有,他当然也不需要。而老祖宗哄他把通灵宝玉重新戴上。也完全是顺着他的思路展开,所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她的玉带了去”云云。老祖宗的一番话让宝玉觉得有理,遂不生别论了。对老祖宗的话,清代的评点家姚燮以为“是哄小孩子语”。但如此评点,远没有脂砚斋评说得深刻,他说,“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指评与姚燮评点的根本区别,是脂评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从而免去了人们的习而不察的见解,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尽管小孩子的胡闹是解释贾宝玉行为的最易于被人接受的理由,但这却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含意,作者的用意则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
    (摘编自詹丹《也谈贾宝玉拌玉之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玉明的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没有充分挖掘出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似乎流于表面。
    B.孙绍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从外在效果上表现出宝玉一见黛玉时受到的心灵的冲击。
    C.蔡义江和王蒙的观点相同,都认为宝玉摔玉是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恨不两人同有”。
    D.贾宝玉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曹雪芹这样写的用意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描写宝玉给黛玉起字、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
    B.蔡义江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但欠缺之处在于没有结合贾宝玉自己的解释。
    C.脂砚斋的评说比姚燮的更深刻,他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
    D.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在肯定了其他学者的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3)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发布:2024/5/28 8:0:9组卷:6引用:3难度:0.5
  • 2999.阅读下面文段,并结合《谏太宗十思疏》,你可以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少于100字。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乂(yì,治理,安定)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发布:2024/5/28 8:0:9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000.关于《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8 8:0:9组卷:111引用:17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