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23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5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51.《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_______,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杇:可译为“粉刷”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编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请在_______ 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发布:2024/12/9 18:0:2组卷:13引用:4难度:0.625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方 干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①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注】①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天色破晓后的月光冷湿、居所逼近天宫,极言禅居之所地处湿寒,山势高峻。
B.山上已日照东墙,山下晨鸡还未报晓,表明两处差异悬殊的同时,也为后文抒情张本。
C.诗人虽有出家禅居的想法,但又恐禅师不会应许,无奈还得回到令人烦忧的世俗之中。
D.这首诗写景生动,抒情自然,借寻常物象传达出真实的感受,语言清丽而又含蓄隽永。
(2)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发布:2024/12/9 18:0:2组卷:11引用:5难度:0.525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硖①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①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日悄悄”捕写长时间殿涉,“势多端”描写谷整幽深,重峦叠峰,山路险峻。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
B.第三、四句继续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硖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C.第五到六句写寒硖难越,加之腹空衣单,饥寒相煎,采用了渲染的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凄沉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D.第九、十句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餐饮。
(2)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抒发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简要分析。发布:2024/12/9 15:0:2组卷:22引用:5难度:0.525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奴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谦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子贡的名字)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两位弟子都是在做好事,子贡好人做到底,连赎金都不想取回了,孔子却认为他做错了;而子路救人后竟然接受了人家送的一头牛,却得到孔子的肯定。请问孔子这样做,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8引用:2难度:0.525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19引用:4难度:0.725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②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发布:2024/12/9 13:30:1组卷:619引用:21难度:0.6257.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组成一个单句。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发布:2024/12/9 12:30:1组卷:24引用:6难度:0.625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发布:2024/12/9 12:30:1组卷:401引用:15难度:0.125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亏父而自利发布:2024/12/9 8:0:15组卷:56引用:15难度:0.726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哔哩哔哩甫一上线,便受到网友们热烈追捧:播放量、弹幕量 。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民族特质与集体人格的具体体现。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表达。在文化 、丰富多元的当下,更应利用新颖的传播方式,以大众 的方式阐述“传统”。新新媒介集文字、音频、图像、信息互动为一体,将传统文化从抽象概念与范式化叙事中抽离出来,以 的方式细化到现代生活之中。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进一步强化,经过内容再解读、生存情境再演绎,更多人重拾对传统文本的兴趣,渴望在更深层次体悟,新新媒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当下,融入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骑绝尘 异彩纷呈 喜闻乐见 润物无声 B.一枝独秀 奇光异彩 津津乐道 潜移默化 C.一骑绝尘 异彩纷呈 津津乐道 潜移默化 D.一枝独秀 奇光异彩 喜闻乐见 润物无声
A.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编为影视剧已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而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
C.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
D.经典名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改编为影视剧已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而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想:我许过愿,要是我捉到了这条鱼,我一定把所有的祷告都说一遍。
B.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废墟上,雏菊正在怒放。
C.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德感觉它。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发布:2024/12/9 6:30:1组卷:5引用:12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