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23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5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
    B.“杖藜徐步转斜阳”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C.“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D.“又得浮生一日凉”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发布:2024/12/9 5:0:1组卷:24引用:2难度:0.4
  • 26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发布:2024/12/9 4:30:2组卷:319引用:54难度:0.2
  • 26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
    《礼记》
    ㅤ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ㅤㅤ古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原道(节选)
    〔唐〕韩愈
    ㅤㅤ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贵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B.“国”,即诸侯国,是指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与“诸侯各爱其国”的“国”同意。
    C.“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D.“传”,指传于后世的传记,此处指《礼记》,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止后有定 侣鱼虾友麋鹿
    B.古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句读不知
    C.欲治其国 假舟楫
    D.曷不为葛之之易 师道之不传久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推究事物原理才能使认识更充分。
    B.韩愈反对“无为而治”,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
    C.韩愈在《原道》中所提出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与《大学之道》中所强调的观点一致。
    D.孔子修订《春秋》,把“用礼”作为评判标准,如果诸侯用夷礼就列入夷狄,如果诸侯用中国礼就列入中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发布:2024/12/9 3:30:2组卷:17引用:4难度:0.5
  • 26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孤坟”,苏轼妻子王弗死后葬于四川眉山,苏轼任所在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B.苏词运用多种手法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终成千古绝唱。
    C.词人用“半死梧桐”自比,“失伴鸳鸯”喻妻,阴阳相隔,孑身独存之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贺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
    (2)同是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苏词与贺词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发布:2024/12/9 3:0:1组卷:9引用:3难度:0.5
  • 265.下到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9 2:30:1组卷:14引用:4难度:0.9
  • 26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自2018年12月8日发射到2019年1月3日着陆月球用了26天,为什么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呢?
          一是嫦娥四号需要等待月昼充能量。月球自转的周期是28天,探测器只有在月球着陆区的白天着陆,才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开展工作。而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着陆区的晚上,因此嫦娥四号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才能赶在月背的白天实施着陆。
          二是嫦娥四号发射窗口限制多。为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要考虑很多约束条件,使其与日、地、月的相对关系满足任务需求。例如,奔月轨道需要调整近月点经度和飞行时间,让环月轨道临近着月点上空,为登月创造条件;奔月飞行过程中,要考虑太阳能帆板的受晒问题,要求太阳光入射方向与太阳帆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三是嫦娥四号的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嫦娥四号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而且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还会有相应的科研测试项目。嫦娥四号绕月期间一些设备需要开机进行测试,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让测试更完整,准备更充分。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9日)材料二:
    “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孙泽洲介绍说。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有许多新研设备,有些还需要全新研制,而且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设计难度非常大。同时,还需要新研制和发射一颗中继卫星,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50万公里处)上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一条通信的纽带,这将实现首次人类航天器的对地对月中继通信。目前,他带领研制队伍已经进入最后决战决胜的时刻,即将迎来发射“大考”。
    “我们希望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成果,在已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希望步子迈得大一点儿,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孙泽洲总设计师充满希望和自信地说。而他的这种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悉心积累,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开创我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到嫦娥三号完美的落月之旅,再到接过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大旗,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拓展到4亿公里远的火星,孙泽洲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中国深空探测一连串坚实的脚步。
    (摘编自《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飞月探火”的故事》)材料三:
    《科学美国人》月刊12月21日报道: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将使中国进入“月球未知领域”。
          自2007年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探月任务,其中一次使用了该国首个机器人着陆器和月球车。中国这一最新的月球探险始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一枚携带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目标是月对球背面,即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个半球。此前还从来没有航天器在那里实现过软着陆,不过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徘徊者4号探测器曾在月球背面坠毁。
          在发射升空并朝着月球飞行了4天半之后、嫦娥四号进入了椭圆形的环月轨道,等待着命运的降临。中国官员尚未公开宣布嫦娥四号将于何时尝试着陆,但大多数专家猜测,着陆最早将于2019年1月初进行,因为从那时起,月球背面将有大约14天的时间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为嫦娥四号的太阳能电池充电。
          美国布朗大学著名行星学家吉姆•黑德说,嫦娥四号任务进一步证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的中国不仅将月球视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天体,而且将它视为成为新的全球超级大国的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资产。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等待月昼充能量”“发射窗口限制多”“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
    B.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晚上,为了更好地进行探测活动,嫦娥四号需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
    C.嫦娥四号的技术难度比嫦娥三号大,嫦娥四号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在未到达月背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关的测试项目。
    D.带着“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任务的嫦娥四号是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的航天器,它使中国进入了“月球未知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限制较多,约束条件多,因而嫦娥四号着陆必须满足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关系,才能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
    B.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事业,探月工程还在进行,他的眼光已经看到了更为遥远的火星。
    C.为嫦娥四号任务而新研制发射的中继卫星,是连接月球背面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三者之间通信的中转站,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从2007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嫦娥系列探月工程表明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拥有较为卓越的技术能力。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嫦娥四号完成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的原因。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3引用:8难度:0.6
  • 26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     。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他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     。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     ,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21引用:32难度:0.6
  • 26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C.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D.“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30:1组卷:17引用:9难度:0.5
  • 26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9 1:0:1组卷:34引用:5难度:0.5
  • 27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归石湖
    范成大[注]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今属江苏)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发布:2024/12/8 22:30:1组卷:14引用:2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