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9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7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7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 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 ,有说服力。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投机者,纵然 ,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反过来看,切忌忽视沟通的艺术、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甚至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 ,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为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事半功倍 无懈可击 巧舌如簧 夸夸其谈 B.事倍功半 无懈可击 巧言令色 夸夸其谈 C.事半功倍 天衣无缝 巧言令色 夸大其词 D.事倍功半 天衣无缝 巧舌如簧 夸大其词
A.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甚至言不由衷、表意不明。
B.忽视沟通的艺术、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甚至言不由衷、表意不明。
C.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D.切忌不要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否则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3)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引用:16难度:0.62722.课文描写了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场景,仔细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回合 鲨鱼数量 老人的武器 老人的遭遇 马林鱼的遭遇 搏斗结果 一 一条 二 手上出血 三 刀子 四 身子被咬烂了 五 鲨鱼走了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5272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4引用:2难度:0.52724.《老人与海》这两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加拉诺鲨。”他大声说。他看见第二个鱼鳍紧跟着第一个钻出海水。从那褐色的三角形鱼鳍和甩来甩去的尾巴来看,他认出这是铲鼻鲨。这两条鲨鱼嗅到血腥味顿时兴奋起来,它们都饿傻了,兴奋得一会儿跟丢了,一会儿又嗅到了,不过始终都在逼近。
老人系紧帆脚索,卡住舵柄,然后拿起绑上了刀子的船桨,尽量轻地举起来,因为双手疼得不听使唤了。接着,他张开手,轻轻地握住船桨,双手松弛下来。他又紧紧地攥起手,让它们忍着疼痛不畏惧,一面看着鲨鱼游过来。他能看见鲨鱼那又宽又扁、像铲子一样尖利的脑袋,还有尖端呈白色的宽阔的胸鳍。这两条可恶的鲨鱼,臭气熏人,它们既是食腐动物,也是杀手,一旦饿极了,连船桨和船舵都会咬。就是这种鲨鱼,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腿和鳍状肢。赶上饥饿的时候,它们还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或者黏液的腥味。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6272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道家,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以杨朱、老子和庄子等为代表人物,这三人分别有“无为”“齐物”“贵己”等三种主张。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引用:3难度:0.6272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韦敻字敬远,志尚夷简,澹于荣利。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属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明帝即位,礼敬逾厚。乃为诗以贻之曰:“六爻贞遁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证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夐答帝诗,愿时朝谒。帝大悦,敕有司日给河东酒一斗,号之曰逍遥公。
陈遣其尚书周弘正来聘,素闻敻名,请与相见。朝廷许之。弘正乃造敻,谈谑盈日,恨相遇之晚。后请敻至宾馆,敻不时赴。弘正仍赠诗曰:“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其为时所钦挹如此。
武帝尝与敻夜宴,大赐之帛,令侍臣数人负以送出。敻唯取一匹,示承恩旨而已。帝以此益重之。又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诏敻辨其优劣。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弟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至。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援琴抚之如旧。
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枢,坟高四尺,扩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朝晡奠食,于事弥烦。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荐素蔬,勿设牲牢。亲友欲以物吊祭者,并不得为受。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瞑目之日,勿违吾志也。”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武帝遣使祭,赙赗有加。其丧制葬礼,诸子等并遵其遗戒。
(节选自《周书•韦夐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夐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B.夐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C.夐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D.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爻,爻是《易经》组卦的长短符号,长为阴,短为阳,三爻成一卦,共八卦,又以两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B.首阳,山名。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义不食周粮,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C.朝晡,文中是指一日两餐。朝时,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也就是辰时;晡时,是古人下午吃饭的时间,也就是申时。
D.赙赗,指送给死者的布帛、车马等财物。古人云:送终者布帛曰赙,车马曰赗。赙赗可以泛指以财物助丧家办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夐深得赏识。太祖倾心求贤,派使者征召他,但他不为所动;明帝写诗用秋兰莲叶比喻他的美德,邀他参政,他才愿意入朝为官。
B.韦夐德名远播。陈朝尚书周弘正聘问时特地拜访韦复,后来邀请韦夐到宾馆,韦夐没有按时赴约,周弘正认为是自己德行不够。
C.韦敻看淡生死。儿子和侄子的死讯同一天传到家中,他神色如故,并以天命的思想劝解家人;还在生前交代身后事,要求丧事从简。
D.韦夐淡泊名利。十次被征召他都不接受;武帝夜宴时赏赐的诸多缣帛,他也只接受一匹;临终遗言,不许接受亲友吊唁祭奠的物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②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荐素蔬,勿设牲牢。
(5)韦夐要俭办丧事有哪些原因?请用原文语句简要概括。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3难度:0.62727.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①
②
③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9引用:2难度:0.52728.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回答问题。
(1)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十分精确地写出英国管治香港的时间?
(2)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句话中“消失”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3)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作者为什么准确记录下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精确时间?
(4)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请简答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段话中的“最为世人瞩目”和两个“最后”这几个词作用各是什么。
(5)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分析以下句子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52729.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7引用:2难度:0.92730.这时候是第一条鲨鱼朝它扑来的前一个钟头。这句话有何作用?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