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79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5引用:12难度:0.6
  • 279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③“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主食。
    (1)“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虽然酒不限量,但不要醉”这句话蕴含儒家的什么思想?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下面语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要评析。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793.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79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⑤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
    B.乎
    C.矣
    D.焉
    (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白上人“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上人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只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真诚肯定了虚白上人之贤。
    (4)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2难度:0.6
  • 2795.老人不时地看看那条鱼,以确信这是真的。
    这句话表现了老人的什么心情?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
  • 279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吏道
    [元]邓牧
          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虞建官,厥可 稽:反省
    B.后世以所以害民者 牧:治理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不肖:不才,不贤
    D.岂有厌思乱、忧安乐危者哉 治:安定太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共理天下者 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故吏者常出不得已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C.天生斯民也 壮也,犹不如人
    D.不亦盗贼之心 其皆出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讲任用官吏的道理。上半部分颂扬上古,下半部分批判后世,最后提出对策。从行文上讲,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批判的力量。
    B.第三段作者首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国君。由于国君选用了危害人民的人来治理人民,他们害怕人民起来反抗,就周密防范,详细制定“禁制”,所以,“小大之吏布于天下”。
    C.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揭露鞭笞官吏的暴行,严正指出,他们号为理民者,其实是天下动乱的根源。他认为官民本应是平等的,都应该自食其力。
    D.作者能借助本文抨击暴吏、批判国君,反映人民愤怒的呼声,这是难能可贵的。说明他把希望寄托在“才且贤者”的身上,希望回到上古去是一种正确的历史观。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797.阅读《颜回好学》文段,完成小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①发尽白,
     

    ②不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79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2)下列对文学知识和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张“爱人”同源同义。
    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
    C.室,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室”的意义相同。
    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难答目的,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
    B.作者针对当下,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自爱”而“不相爱”。
    C.作者推究“乱”之缘由,用假设正面说理,指出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D.作者直言不讳,一种逻辑贯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总论点,最后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②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5)文中说,“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乱物”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1引用:4难度:0.7
  • 2799.名著内容考查:《大卫•科波菲尔》
          临行前,A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刚说完这番至理名言,A又向大卫借了一先令先买酒喝,立刻就高兴起来。
    (1)A是谁?
     

    (2)他的性格特点是: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800.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话中“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