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801.下列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2难度:0.7
  • 2802.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节选自《大战中的插曲》中的这段话中聂荣臻为什么最终决定将日本小女孩“送回去”而不是“养起来”?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6
  • 2803.赏析《老人与海》中这段文字:这两条线其实并不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沉重而尖锐的蓝色鲨鱼脑袋,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嘎吱作响、伸向前去吞噬一切的大嘴。可那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渔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这一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却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7
  • 280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2805.阅读下面《论语》语录,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②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1)孔子称赞子贡学习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上面语录与之相反的学习情状是:“
     
    。”
    (2)阅读以上《论语》语录,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阅读体会。要求:至少引用上面2条语录,150字左右。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8引用:3难度:0.5
  • 280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中“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懊悔、遗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鸣廊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
  • 2807.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语平淡,诗人从时间、空间、色彩等角度勾勒了一幅秋夜图。
    B.颔联通过惊鹊未栖和飞萤入帘对比表现了诗人在月夜不知何去何从。
    C.第六句以声衬静,以秋夜里邻家杵声的清晰急促,反衬出庭院的安静。
    D.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凝视明月时的感怀,既有淡淡喜悦,也有许多愁苦。
    (2)前人论此诗“以独特的意境、清冷的情思为后人慨叹”,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0引用:3难度:0.2
  • 280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8引用:1难度:0.8
  • 2809.《长征胜利万岁》层解:第四部分(第22段)写了什么内容?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7
  • 2810.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