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0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7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851.解释重点词。
滟滟:
流霜:
纤尘:
月轮: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0引用:1难度:0.92852.在古汉语中,“为”可以做虚词,如介词“给、替”“向、对”“因为”,表示被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的语气词等。也可以做实词:“做”“作为”“是”“认为”等。解释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
(1)剖之以为瓢
(2)吾为其无用而挤之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3引用:2难度:0.92853.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预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
……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儿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
(1)聂荣臻后来对美穗子说只要是八路军都会救她,他为何会这样说?
(2)文中除了开头写了救助日本孤儿的故事,还用了大量篇幅写日本战俘被成功改造,这两者有什么联系?
(3)作者将这篇回忆录命名为《大战中的插曲》,正因为是“插曲”,才更让人觉得有意思,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那么这种美好体现在哪里呢?作者又是怎样凸显这种美好的呢?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62854.《<论语>十二章》中这一章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285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62856.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就具备的“仁义礼智”?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32857.如何理解《复活》中“‘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也不知道。”那边有个女犯大声说。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52858.材料一:
从目前翻译成中文的托卡尔丘克的两部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来看,托卡尔丘克的写作形式非常明显,就是片段写作。有评论家认为托卡尔丘克一节一节的片段叙事如同叙事水晶,并且“叙事水晶成长为一种理想的尺寸,其独立结构不会破坏故事整体平衡”。而托卡尔丘克自己说得更有意思,她解释说这就像古人看天空中的星星并将它们分组,然后又将它们与人或动物的形状联系起来,她称之为“星座风格”,将故事、随笔和文学素描送入轨道,使读者的想象力形成有意义的形状。
她还是一个喜欢到处收集故事的“女巫”,她把民间传说、童话寓言、史诗神话和现实生活糅合进一个文本中,把文化的、历史的、科学的、生活的各种元素立体地交叉到一起,把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细微的“叙事水晶”晶体,发展着她既紊乱暴戾而又和谐统一的“星座风格”,而她制造的巨大“星座”中,朴素与复杂、天真与睿智、崇高与肮脏、苦难与幸福都神奇地融为一体。她的书充满奇思妙想,涌动着不同寻常的事物,而魔幻与神奇又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正如她的中文译者易丽君教授所言:“她建立了这样一种信念:
文学作品可以是既易懂而同时又深刻的,它可以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在她的小说中,日常生活获得了不少的稠度,充满了内在的复杂性、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耐人寻味的转折和动荡不安的戏剧性。”
总体来看,托卡尔丘克叙事自由,充满激情,富有活力,明显有巴赫金说的那种叙事狂欢化的特征。她的作品是面向过去的“寻根”,是一种“历史顿挫”;她的作品是面向现实的观照,是一种“时代印记”;她的作品是面向未来的憧憬,是一种文学的“乌托邦”。
材料二:
彼得•汉德克始终坚持文学的严肃性,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比严肃更美妙的东西。年轻时他就闯入“四七社”的年会直斥战后德语文学的软弱无力,认为德语作家们只会讨好批评界,缺乏创新意识。而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一直不断创新。他反对传统文学观念中封闭的叙述方式,强调文学要探索自我,表现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现实,破除一成不变的价值模式,要“脱离处理不必要的虚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表达感受,借用语言或者不借用语言”。
语言创新是汉德克文学追求的第一要义。瑞典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它是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指出:“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汉德克反对传统的宏大叙事,而以个人经验的抒写来反映存在的普遍性。在1970年代以后,他开始从语言游戏及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写作,从先锋与含混不清走向隐忍与宁静,在寂静中默默承受人生的痛苦与荒诞。他的《无欲的悲歌》等作品,或是以一种喁隅私语的、冷静而不乏暖调的叙述重现记忆,还原过去的生活和由记忆而鲜活起来的痛苦和恐惧;或是通过较为晦暗的、间离的意识流动,来揭示在精神的临界状态下的生活的孤独与失意,最终抵达冷冰冰的真实。
在他的“归乡”四部曲及《去往第九王国》等作品中,他直面社会生存现实的困惑,探察生存空间的缺失、主体和世界的冲突,意图通过内省和写作来构想一个完美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风云激荡,他仍无视外界的压力,一意孤行,通过一系列戏剧和游记作品揭露潜藏着战争的现实和人性的灾难。他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作是对人性的呼唤与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在艺术上,尽管人们觉得他总是离经叛道,充满了实验和现代主义精神,但汉德克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作家。他将自己认定为托尔斯泰的后代,一个传统经典作家。另外,他还将歌德看成自己的榜样,倡导一种基于自我与民族的世界文学,哪怕它并不存在。对汉德克来说,写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职业,而阅读则代表了最伟大的生活。“对于我来说,阅读就是这个世界的心。”
虽然出版最多的是小说和剧作,但他将诗歌视为自己的灵魂,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诗意的作家”,只是带着一些戏剧性的倾向。他更看重的是他内在的“偏向诗歌”“偏向抒情性”的方面。而戏剧性只是他灵魂深处多声部的东西,或者一棵大树上的美丽的枝杈——树的主干仍然是史诗性的叙事。
当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她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德克的获奖,使诺贝尔文学奖减少了一个可能出现的遗憾。
(以上选自邵风华《诺奖为什么会选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有删改)(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托卡尔丘克的每个文本中都糅合了民间传说、童话寓言、史诗神话和现实生活等内容。
B.因为托卡尔丘克的书充满奇思妙想,所以涌动着不同寻常的事物,但并没有脱离生活。
C.彼得•汉德克坚持语言创新,获得了同行的肯定,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
D.彼得•汉德克创作中将诗歌视为自己的灵魂,因而作品中抒情的成分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卡尔丘克认定自己的创作特色为“星座风格”,将故事、随笔和文学素描送入轨道,使读者的想象力形成有意义的形状。
B.易丽君教授对托卡尔丘克的评价,就是对其作品中朴素与复杂、天真与睿智、崇高与肮脏、苦难与幸福都神奇地融为一体的解释。
C.彼得•汉德克把自己认定为一个传统作家的两大依据,一是他自认为是托尔斯泰的后代,二是他把歌德作为自己的创作榜样。
D.彼得•汉德克的获奖,不仅弥补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能出现的一个遗憾,同时和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感言形成一种呼应。
(3)概括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两点共同之处。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22859.《<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请加以概括,并试着对孔子眼中的“君子”对当今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略作分析。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2难度:0.6286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非攻上
《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荀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本文与《兼爱》在说理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