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7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6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901.请概括《长征胜利万岁》中下面文段写了几件事,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902.结合你对墨子的了解,从下列句子中概括墨子的形象。
    (1)“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
    (2)“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跨为服。(《庄子•天下》)
    (3)“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淮南子•修务训》)
    (4)“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5)“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2难度:0.4
  • 2903.易错字音。
    ①怪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2难度:0.9
  • 2904.如何理解“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这两句话?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8
  • 2905.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请问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90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律诗是在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种体裁,它分为五律和七律,是一种通体五言或七言而格律谨严的八句诗(或说八行诗)。这八句诗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中间四句是骈偶句,必须用对仗,首尾四句是不必用对仗的,当然如果自然而然对上了也是可以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里我们如果把首尾四句连起来念,往往就正是这首诗鲜明的主题,而中间四句偶句则是丰富这个主题的;前者仿佛是骨干,后者仿佛是肌肉或枝叶。律诗中写景的名句因此往往多出在这里,这种律诗之所以比长律好,就在于长律的偶句太多,往往产生肌肉或枝叶太多的现象,而律诗则分配得恰好。
          可是仅仅符合了对仗的规律还并不就算是律诗,如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这里中间四句也是偶句,却叫作五古而不叫作五律,原因就是律诗还有另一条平仄的规律,而这首八句诗并不遵守,所以不是律诗。平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三声和第四声,还有古音中较为短促的入声。平声字较高,而且是可以拉长音的,所以比较明亮爽朗;仄声字较低,是不能拉长音的,所以比较低徊沉郁。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其原因也就在此。由平仄均匀的起伏可以组成四种诗句。但是为了运用时更为灵活变化,在这些标准诗行的基础上又有一条变通的法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诗句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必须遵守标准规律的,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则无妨灵活运用,这就自然形成一种更简化的规律,从而把四种诗句合并为两种诗句。
          句与句之间平仄的关系,规律是把每两句作为一对,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是仄平仄,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就是平仄平,这字音上平仄的对仗同时又是结合字义排偶的对仗而来的;排偶的习惯是以空间对空间,时间对时间,花对草,鸟对鱼,实际上是一种相近事物上的门当户对,而平仄则是以一种相远的姿态出现,也就是说以不同性质的声调来对立变换;这样就调剂了那相近的重复,不落于单调。至于每一对诗句与相邻的一对诗句之间,则是相邻两句(例如第二句与第三句)的二四六完全相同;这里乃是相同性质声调的重现,这也由于第三句在字义上是另起一联,它与第二句的关系仿佛是跳得远些,在平仄上就要求更为相近。所以,如果不符合这种相近的要求,就叫做“失粘”。
          律诗就是这样一般以对偶与平仄的讲求作为它的特色。可是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格律就是不谨严的,但它却是七律的杰作。据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登黄鹤楼,看见眼前的优美景致,诗兴大发,可是抬头看见了崔颢的这首题诗,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更好的诗句来,最后他只得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即使最好的律诗,也不一定就是平仄排偶上最严格的律诗。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格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在结构上的特征是:中间四句必须对仗,是一部分;首尾四句不一定对仗,是另一部分。
    B.平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平声字较高,音可以拉长,所以比较明亮爽朗。
    C.律诗的平仄规律要求每一对诗句,如果排偶上相近了,那么平仄上就要相远,反之亦然。
    D.“失粘”是指律诗中相邻的两句在二四六上的声调性质不相同,平仄上不符合相近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末尾举崔颢《黄鹤楼》一诗作了补充论述。
    B.文章举杜甫的两首诗歌为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富有学术色彩。
    C.文章在表述概念或观点时使用“相当于”“一般”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D.第四段写李白的故事,证明崔颢的《黄鹤楼》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七律,但不符合审美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中间四句是丰富主题的,仿佛肌肉或枝叶,因此,把它删去对诗歌是没有影响的。
    B.通体五言或七言的八句诗,如果中间四句是骈偶句,它可能是古体诗,也可能是律诗。
    C.仄声字较低,是不能拉长音的,不像平声字那样明亮爽朗,所以律诗一般不用仄声韵。
    D.律诗的特色是一般讲求对偶和平仄,但不遵循严谨的格律,也可以写出律诗中的杰作。
    (4)文中第四段列举崔颢的诗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2
  • 2907.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4
  • 2908.《论语》记载了弟子樊迟三次问“仁”于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请你试着为这三次回答安排一下先后顺序,并阐述理由。
    樊迟问仁,子曰:
    (1)“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爱人。”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2难度:0.5
  • 2909.根据课文《复活》节选部分的情节,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3)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5
  • 29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当
    其无,有车之用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③惴惴恐不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知
    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则明而行无过矣
     

    ③句读之不
     

    ④官止而神欲行
     

    (3)伐
    ①自者无功
     

    ②齐师
     

    ③此五霸之
     

    (4)复
    众人之所过
     

    ②虽有槁暴,不挺者
     

    ③师道之不,可知矣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引用:1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