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7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6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901.请概括《长征胜利万岁》中下面文段写了几件事,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2902.结合你对墨子的了解,从下列句子中概括墨子的形象。
(1)“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
(2)“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跨为服。(《庄子•天下》)
(3)“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淮南子•修务训》)
(4)“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5)“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2难度:0.42903.易错字音。
①怪癖
②沁
③碍
④吮
⑤扳
⑥玷
⑦簪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2难度:0.92904.如何理解“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这两句话?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82905.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请问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5290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律诗是在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种体裁,它分为五律和七律,是一种通体五言或七言而格律谨严的八句诗(或说八行诗)。这八句诗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中间四句是骈偶句,必须用对仗,首尾四句是不必用对仗的,当然如果自然而然对上了也是可以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里我们如果把首尾四句连起来念,往往就正是这首诗鲜明的主题,而中间四句偶句则是丰富这个主题的;前者仿佛是骨干,后者仿佛是肌肉或枝叶。律诗中写景的名句因此往往多出在这里,这种律诗之所以比长律好,就在于长律的偶句太多,往往产生肌肉或枝叶太多的现象,而律诗则分配得恰好。
可是仅仅符合了对仗的规律还并不就算是律诗,如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这里中间四句也是偶句,却叫作五古而不叫作五律,原因就是律诗还有另一条平仄的规律,而这首八句诗并不遵守,所以不是律诗。平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包括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三声和第四声,还有古音中较为短促的入声。平声字较高,而且是可以拉长音的,所以比较明亮爽朗;仄声字较低,是不能拉长音的,所以比较低徊沉郁。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其原因也就在此。由平仄均匀的起伏可以组成四种诗句。但是为了运用时更为灵活变化,在这些标准诗行的基础上又有一条变通的法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诗句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是必须遵守标准规律的,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则无妨灵活运用,这就自然形成一种更简化的规律,从而把四种诗句合并为两种诗句。
句与句之间平仄的关系,规律是把每两句作为一对,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是仄平仄,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就是平仄平,这字音上平仄的对仗同时又是结合字义排偶的对仗而来的;排偶的习惯是以空间对空间,时间对时间,花对草,鸟对鱼,实际上是一种相近事物上的门当户对,而平仄则是以一种相远的姿态出现,也就是说以不同性质的声调来对立变换;这样就调剂了那相近的重复,不落于单调。至于每一对诗句与相邻的一对诗句之间,则是相邻两句(例如第二句与第三句)的二四六完全相同;这里乃是相同性质声调的重现,这也由于第三句在字义上是另起一联,它与第二句的关系仿佛是跳得远些,在平仄上就要求更为相近。所以,如果不符合这种相近的要求,就叫做“失粘”。
律诗就是这样一般以对偶与平仄的讲求作为它的特色。可是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格律就是不谨严的,但它却是七律的杰作。据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登黄鹤楼,看见眼前的优美景致,诗兴大发,可是抬头看见了崔颢的这首题诗,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更好的诗句来,最后他只得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即使最好的律诗,也不一定就是平仄排偶上最严格的律诗。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格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在结构上的特征是:中间四句必须对仗,是一部分;首尾四句不一定对仗,是另一部分。
B.平声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平声字较高,音可以拉长,所以比较明亮爽朗。
C.律诗的平仄规律要求每一对诗句,如果排偶上相近了,那么平仄上就要相远,反之亦然。
D.“失粘”是指律诗中相邻的两句在二四六上的声调性质不相同,平仄上不符合相近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末尾举崔颢《黄鹤楼》一诗作了补充论述。
B.文章举杜甫的两首诗歌为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富有学术色彩。
C.文章在表述概念或观点时使用“相当于”“一般”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D.第四段写李白的故事,证明崔颢的《黄鹤楼》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七律,但不符合审美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中间四句是丰富主题的,仿佛肌肉或枝叶,因此,把它删去对诗歌是没有影响的。
B.通体五言或七言的八句诗,如果中间四句是骈偶句,它可能是古体诗,也可能是律诗。
C.仄声字较低,是不能拉长音的,不像平声字那样明亮爽朗,所以律诗一般不用仄声韵。
D.律诗的特色是一般讲求对偶和平仄,但不遵循严谨的格律,也可以写出律诗中的杰作。
(4)文中第四段列举崔颢的诗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1难度:0.22907.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42908.《论语》记载了弟子樊迟三次问“仁”于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请你试着为这三次回答安排一下先后顺序,并阐述理由。
樊迟问仁,子曰:
(1)“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爱人。”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2难度:0.52909.根据课文《复活》节选部分的情节,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3)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529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当
①当其无,有车之用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③惴惴恐不当意
④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知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句读之不知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
(3)伐
①自伐者无功
②齐师伐我
③此五霸之伐也
(4)复
①复众人之所过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引用:1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