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4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91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3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李白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注】①挂冠:去官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格式上,本诗五言与七言融为一体,形式活泼而自然,也体现了李白不构一格,自由奔放的诗歌特色。
    B.本诗不仅再现了山水壁画,也展示了此幅山水画“以虚为实,虚实相生,善用留白”的风格与技法特征。
    C.诗中借用“空天”“江海”“游云”“白鸥”等意象,营造了空灵静谧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忧伤忧愁之感。
    D.诗歌最后两句融情于景,笼罩在“秋色”中的“松溪”和“石磴”无不带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因素。
    (2)“挂冠”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6 8:30:1组卷:10引用:5难度:0.5
  • 33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时候,儿童读物是我们趋近经典的桥梁。对于西方文化而言,莎士比亚无疑是一座文化宝库,只是小读者长期苦于没有进入宝库的钥匙。英国美文家查尔斯•兰姆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和美术评论,深受周作人、梁实秋、吕叔湘等老一代文人的喜爱。兰姆与姐姐合作撰写《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以散文体将莎翁重要戏剧做了浅白的改写,为两百年来东西方小读者初步接触莎士比亚立下汗马功劳--例如萧伯纳就是该书的重要读者。莎士比亚流传到中国,也是此书率先登陆: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用文言文选译其中10个故事,取名为《澥外奇谭》,第一次把莎士比亚的戏剧以文言章回体介绍给中国读者。1904年,商务印书馆方才出版,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全译本,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对于中国小读者而言,起到类似桥梁作用的,还有《DK莎士比亚百科》每一章讲述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包括主题、主要人物、幕场安排、情节概要和历史背景与影响,并在孩子可理解的范围内做了精彩注解和主题延伸。
          更多时候,文学经典本身就适合孩子进行阅读,并初步体味文化的魅力。如果说西方社会往往通过分级阅读和桥梁书接触“西方正典”,那么中国读者对于经典文学文化则更多采取直接接触。我们接触传统文化,往往从一些古典神魔小说入手,例如《西游记》。其价值绝不仅在于一个个“打怪通关”的故事,或者那些容易被“读后感”所捕捉的“人物品质”。《西游记》暗藏的文化符号博大精深,阅读的同时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解密”的过程。
    《西游记》物命名与形象设计包含了传统道家五行思想。在五行学说看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其规律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有学者指出,悟空被称为“金公”,既属金,又属火。悟能被称“木母”,道家称水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为水属猪,水能生木,悟能既是木,又是水。道家强调铅汞化合,需有土相助。沙僧别号“刀圭”,“圭”为二土相加。土使金木相交、水火调和,作用如同媒婆,故而沙僧又有别号叫“黄婆”。人物关系与五行变化呼应:悟空有金、火两重属性,性情急躁,与属木、水的八戒常有矛盾。两人之间大多数时候金克木,少数时候反过来却是水克火,其中许多时候需要属土的沙僧从中调和。
    《西游记》绝不仅是佛道两家角逐的舞台,在故事流变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渗透其中,其忠君报国、孝悌、仁义、大同等理念在西游故事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最终成为了隐在背后的主导观念。唐僧对唐王的“忠”,悟空等徒弟对唐僧的“忠”“孝”,以及取经行为背后的“事功”与“义”,才是小说在世俗层面广泛流行的原因。
          文化积淀并非一时一地之功。一些文化符号如密码一般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深处,等待未来的机缘将它解开。成为一国合格之国民,必须让血脉丹田之中蕴藏这些本民族的“密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持续高质量的输入,终有一天会让孩子的举手投足带有文化气息,沉稳、儒雅,有君子之风。
    (摘编自陈思《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在中国翻译出版,首次将莎士比亚戏剧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B.对于中国的小读者而言,他们最先接触到的西方经典文学便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C.《西游记》的价值不仅在于降妖故事和“人物品质”,更在于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
    D.每个孩子的潜意识深处都埋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符号,它们会因特定机缘而被解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比较,指出了中国儿童接触经典与西方儿童接触经典在方式上的不同。
    B.文章举了《西游记》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经典能够让孩子初步体味文化魅力。
    C.文章从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回答了“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重点分析了儿童文学与文学经典的辩证关系,最后总结全文,思辨性很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澥外奇谭》《英国诗人吟边燕语》《DK莎士比亚百科》都有助于莎翁戏剧的传入。
    B.作为古典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广泛流行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不断渗透。
    C.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小读者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D.《西游记》的人物命名,《红楼梦》的诗词曲赋,都是经典文学文化符号的代表。

    发布:2024/12/6 7:0:1组卷:17引用:8难度:0.6
  • 33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B.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
    C.贺词开头即以“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痛悲切。
    D.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

    发布:2024/12/6 6:30:1组卷:165引用:12难度:0.5
  • 33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           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就能实现的。

    发布:2024/12/6 6:30:1组卷:85引用:3难度:0.8
  • 33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我就在这座屋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我四处溜达时,老是想起米考伯太太那些筹款的方法,心里总压着米考伯先生的债务负担。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
    (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约定的时间,与米考伯先生见面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们的家”这一称呼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
    B.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一件家具也没有,但为了挡住邻居的耳目,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这表现了米考伯夫妇爱面子的特点。
    C.在朝街大门的正中挂出招揽青年女子寄宿的铜牌,同意丈夫招“我”做房客,米考伯太太的行为体现了贫贱夫妻间患难与共的真情。
    D.“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米考伯太太的这句话不仅形象说明了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困窘境况,也反映了他们下定决心赖债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刻画米考伯夫妇形象过程中,多处运用极具夸张色彩的对比手法,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
    B.小说细致描写“满脸污垢的男人”上门讨债的全过程,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将主人公置于遭遇追债却无力偿债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了当时英国底层社会小人物生计的艰难。
    D.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感更加动人。
    (3)米考伯太太不止一次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4)“我”对米考伯夫妇抱着怎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6 6:0:1组卷:20引用:4难度:0.5
  • 336.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发布:2024/12/6 4:30:1组卷:105引用:8难度:0.8
  • 33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宇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处听雾雨愁,白浪翻空东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①浮玉:喻指金山。 ②杪(miǎo):树梢。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以“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述,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于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2)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煲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
    (3)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6 3:0:2组卷:38引用:14难度:0.5
  • 33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6 2:0:1组卷:76引用:13难度:0.9
  • 33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安命
    (西班牙)阿索林
          多思加诺先生住在一条冷落的街上。他的房间是一间屋顶楼。在那间屋顶楼里有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柜子,一个洗脸台,两三把椅子和一个小桌子,还有些书。在墙上,你可以看到四五幅古画。
          多思加诺先生戴着眼镜,生着很长的胡须,他衣衫褴褛,但是总是清洁的。他的粗布的衬衫非常干净。他是照例每天换衬衫的。
    “多思加诺先生,”有时有些头脑简单的人问他,“听说你以前很有钱,是真的吗?”
          多思加诺先生微笑了。
    “我想是这样!”他用一种窘得有些滑稽的神气回答,“比此地坐汽车招摇过市的人还有钱,还有钱……”
          在一八七零年,多思加诺每年有一万四千杜洛斯的收入。他的太太漂亮而且聪明。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多思加诺爱好艺术和自然。他的家是宁静的。在这个家庭里,生活是静静地流逝过去的。靠着他们的足够的收入,他们住在马德里,人们总以为他们会花更多的钱,比他们实际所花的还多。他们没有自备的车子,又只接待世交的老朋友。家里的房间都是清洁的。家具都很简单又合用。在墙上挂着的不是那些刺目的图画或是什么别的,而是一些名画,一些画着风景、古寺的画。你不会听到喧嚣的声音。仆役们静静地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早上八点钟,在这一家未起身以前,好像是由于魔术一般,一点细小的声音也听不见,一切都已经弄得井然有序了。饭菜是简单的,而且烧得很好。桌布是洁白有光的,杯盘都晶莹耀目。花枝在洁白的桌布上愉快地招展着。
          多思加诺先生和他的家人在马德里住了几个月,后来便不见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消息。他们节约地去旅行欧洲了。
          有一天,一八九零年二月二十四日,巴黎的一个银行家破产了。多思加诺的全部财产差不多都在这破产中损失了。多思加诺的妻子生起病来;几年之后,多思加诺的儿子,一个炮队的士官,在古巴战争中阵亡了。两年之后,他的另一个孩子,那个纤弱而聪明的美貌的少女,突然病了,她害着急性肺炎,第四天便死了。多思加诺的妻子悲痛不已,为那接连地降到家庭的不幸所激疯,于是不得不被送到疗养院去了。她在这种持续的痛苦中活了两年。两年之后,她便离开这世界了。
          在一九零二年,多思加诺原有的可观的财产已差不多完全没有了。从前他本来有一万四千杜洛斯的收入,现在多思加诺的收入每月只有二十杜洛斯了。多思加诺便到他现在住着的屋顶楼中去过活。
          多思加诺每天早上八点钟起床,也没有仆役或是什么人来帮助他,他亲自收拾房间,亲自在一个小炉子上做他的饭。
          多思加诺的每月的二十杜洛斯中,八杜洛斯是规定付伙食费的,四杜洛斯是付房租的,其余是作添置衣服、洗衣服、和其他意外的零用的。我对于这位小小的穷老人和他的清洁的衬衫,感到一种真正的崇敬。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吐过一句怨言。我时常在国家图书馆或柏勒多博物院碰到他。
    “你好吗?多思加诺先生?”我问他。
    “还过得去,”他说,“谁能比得上我呢?你看,图书馆和博物院都是属于我的,我有全世界最美的图画,我要看什么书就拿什么书。而且,我还有一个可以散步的绝好的公园,那就是莱谛罗。”
          虽然我时常在国家图书馆中碰到他,多思加诺先生所读的书却并不多。他说,所有的书所说的差不多是一样的话,只有几本书中含有人类心灵的精华,这几本才是应该经常去翻阅的,可以提醒自己,并可以长些知识。
          在天气好的日子,多思加诺先生便到处去散步。他走遍马德里的各区,漫游乡野。他慢慢地走着,一连几小时地观察着他所看到的事物。
    “我旅行过许多地方,”他对我说,“我很希望有一个地方可以把我在世界上得到的经验灌输到一些青年的头脑中去。可是这事必须要有头衔和文凭,而我却没有。”
          一年中,每天在多思加诺都是一样的,每月都是一般无二地过去的。他收拾他的小房间,出门到博物院和图书馆去,去散步。他老是贫苦而清洁,老是穿着他的洁白无垢的衬衫。有一天,他的屋子看门人看不到他走下来,接着人们知道他是病了。几天之后,一口简陋而黑色的棺木从门口抬出来。
    “我对于什么也没有遗憾,我对于什么也不鄙视,”多思加诺这样说,“我将带着现在伴随着我的宁静死去。”
    (戴望舒翻译,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多思加诺先生人生故事的后半段置于文章开头,使读者急于探究他贫富转变的因由,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B.第四段“多思加诺先生微笑了”,一句话单独成段,起强调作用,多思加诺此时的微笑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C.文中多思加诺的妻子在经历了财产损失、儿子阵亡、女儿害急性肺炎死去等事情之后,承受不住痛苦,两年后离开人世,作者意在表现女性在变故面前的脆弱。
    D.小说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文中“巴黎银行家破产”“古巴战争”等寥寥几笔,展现社会的一角,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
    (2)请以多思加诺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3)经历了人生的大变故,多思加诺临终前却说:“我对于什么也没有遗憾。”“我将带着现在伴随着我的宁静死去。”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脱离现实、太过拔高,有人认为收尾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你如何看待?请阐明理由。

    发布:2024/12/6 1:0:1组卷:14引用:5难度:0.5
  • 34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6 1:0:1组卷:28引用:8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