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4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91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34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
     
     
    ”,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
    (2)古人常以动物入诗来表达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两句就以此来表现相思无法传递的愁情。
    (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
     
     
    ”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

    发布:2024/12/6 0:0:2组卷:200引用:6难度:0.9
  • 34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经世务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5 23:30:1组卷:201引用:38难度:0.6
  • 34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三人必有我其善者而从之其不者而改之
    (《论语》)(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行走
    B.师:老师
    C.择:选择
    D.善:善良

    发布:2024/12/5 23:30:1组卷:5引用:6难度:0.6
  • 34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念,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②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5)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发布:2024/12/5 23:30:1组卷:30引用:14难度:0.4
  • 345.下列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5 23:30:1组卷:100引用:17难度:0.9
  • 3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带着读者认识天地、刍狗、器皿、车子、屋室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          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           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器、室带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  ),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如果没有虚空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盛装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同理,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弄虚作假 实有 觉察 显现
    B.弄虚作假 实用 观察 展示
    C.故弄玄虚 实有 觉察 展示
    D.故弄玄虚 实用 观察 显现
    (2)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阿然--”他对着在海里冲浪的女朋友大喊道。
    B.“人生中总有些事悔不当初--你看微博上那个热搜没有?她对着同学悄声说道。
    C.迷雾散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苏伏跳了进来。
    D.“亲爱的罗曼•罗兰,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笔下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车子无法载人运货,就是因为车子没有“无”,无法行驶
    B.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载人运货,根源在于无法行驶
    C.车子无法行驶就是因为没有“无”,载人运货也就没法实现
    D.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B.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C.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D.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显而易见地发挥了作用。

    发布:2024/12/5 19:30:2组卷:25引用:9难度:0.5
  • 34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子游曰:“事君,斯辱矣;朋友,斯疏矣。”(《论语•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有人认为读shǔ,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阐述你对“数”的理解。
    (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材料简要分析。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发布:2024/12/5 16:30:8组卷:30引用:3难度:0.3
  • 34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智慧与愚蠢的区别,①
     
    。其实,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接近于聪明和糊涂,而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区别。聪明和糊涂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知识,②
     
    。没有知识只是无知,无知可以通过获取知识来改变。但是,即使有知识,如果不明事理,那么积累再多的专门知识,③
     

    发布:2024/12/5 16:30:8组卷:10引用:8难度:0.7
  • 34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族的歌谣。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2)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

    发布:2024/12/5 15:30:1组卷:7引用:9难度:0.6
  • 35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①
     
    ,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②
     
    ,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③
     
    ;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

    发布:2024/12/5 14:0:2组卷:16引用:12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