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0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发布:2024/12/19 14:0:2组卷:117引用:22难度:0.63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14:0:2组卷:60引用:6难度:0.83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12:0:1组卷:43引用:15难度:0.73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辞切言至,遂见听许。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咸宁初,又诏曰:“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笃疾。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笃终》。而竟不仕。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B.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C.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D.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历代儒家研习之重要作品。儒家十三经之一。
B.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谧有孝心,听教诲。他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对他游荡不好学痛心到流泪,他被感动激励,听从教诲转而勤学不倦。
B.皇甫谧性淳朴,不附势。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梁柳做郡守将赴任,有人规劝他为梁柳设酒宴饯行,皇甫谧一如从前,不用酒肉,只用盐菜招待。
C.皇甫谧淡利禄,终不仕。尽管官府多次征召他任职,他始终拒绝赴任。甚至皇上频下诏书敦逼不已,他也言辞恳切予以谢绝。他一生都未做官。
D.皇甫谧乐写书,论著丰。皇甫谧年轻时就树立崇高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他著述甚丰,作品体裁多样,很多作品都受到世人的重视推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②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5)皇甫谧勤学苦读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两点即可。发布:2024/12/19 11:0:2组卷:5引用:4难度:0.535.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各题。
三五七言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若。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前四句可以看出,这一首诗应该写于深秋季节里落叶纷飞、明月高悬的夜晚。
B.这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意象烘托出悲凉的环境氛围。
C.从诗歌相关的词句看,本诗还应是一首思旧诗,也许是思念恋人,也许是思念故友。
D.全诗诗句长短不一,但语言豪放洒脱,想象奇特瑰丽,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
(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发布:2024/12/19 6:0:1组卷:36引用:9难度:0.63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微风不断地吹着,稍稍转向东北方向,他知道这意味着风力不会减弱。老人朝前面张望,看不见任何船帆,也看不见船身,或者是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一跃而起,向两边滑落,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甚至连一只鸟也看不见。
他已经驾船航行了两个钟头,在船尾歇息着,时不时嚼上一点儿大马林鱼肉,尽量养精蓄锐,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两条鲨鱼中率先露面的那一条。
“呀!”他大声叫起来。这个字眼是无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种声音,像是一个人感觉钉子穿过自己的双手钉进木头里的时候不由自主发出来的。
“加拉诺鲨。”他大声说。他看见第二个鱼鳍紧跟着第一个钻出海水。从那褐色的三角形鱼鳍和甩来甩去的尾巴来看,他认出这是铲鼻鲨。这两条鲨鱼嗅到血腥味顿时兴奋起来,它们都饿傻了,兴奋得一会儿跟丢了,一会儿又嗅到了,不过始终都在逼近。
老人系紧帆脚索,卡住舵柄,然后拿起绑上了刀子的船桨,尽量轻地举起来,因为双手疼得不听使唤了。接着,他张开手,轻轻地握住船桨,双手松弛下来。他又紧紧地攥起手,让它们忍着疼痛不畏惧,一面看着鲨鱼游过来。他能看见鲨鱼那又宽又扁、像铲子一样尖利的脑袋,还有尖端呈白色的宽阔的胸鳍。这两条可恶的鲨鱼,臭气熏人,它们既是食腐动物,也是杀手,一旦饿极了,连船桨和船舵都会咬。就是这种鲨鱼,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腿和鳍状肢。赶上饥饿的时候,它们还会在水里袭击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或者□液的腥味。
“呀!”老人说,“加拉诺鲨,来吧,加拉诺鲨。”
它们来了,不过它们过来的方式和灰鲭鲨不同。有一条鲨鱼转身钻到小船底下,不见了踪影,等它开始撕扯大鱼的时候,老人感到小船都在晃动。另一条用细长的黄眼睛盯着老人,随即飞快地游过来,半圆形的嘴张得大大的,朝着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了下去。它那褐色的头顶以及脑袋和脊髓相连接的背部有一道清晰的纹路,老人把绑在船桨上的刀子朝那个交叉点刺进去,又拔出来,再刺进它那黄色的猫一样的眼睛。鲨鱼放开了大鱼,身子朝下溜,临死还吞下了咬下来的鱼肉。
另一条鲨鱼还在糟蹋大鱼,弄得小船依旧摇摆不定,老人放松了帆脚索,让小船横过来,露出船底的鲨鱼。他一看见那条鲨鱼,就探过身朝它刺去。他刺中的只是鱼身,鱼皮生硬,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下子震得他的双手和肩膀生疼。不过,那鲨鱼很快就浮上来,脑袋露出了水面,老人趁它的鼻子刚钻出水面挨上大鱼,对准它那扁平脑袋的正中间扎了下去。老人拔出刀,再朝同一个地方扎过去。它还是用嘴紧咬着大鱼不放,老人一刀戳进它的左眼,可它还是不肯走。
“还没够吗?”老人说着,把刀刃戳进鲨鱼的脊椎和脑袋之间。这下子倒是很容易,他感觉鲨鱼的软骨断裂开了。老人将船桨倒过来,把桨片插进鲨鱼的两颚之间,想撬开它的嘴。他旋转了一下桨片,鲨鱼松开嘴溜走了,他说:“走吧,加拉诺鲨。溜到一英里深的地方去吧。去看你的朋友,或者见你妈去吧。”
老人擦擦刀刃,放下船桨。然后他找到帆脚索,船帆鼓起来了,他驾着小船顺着原来的航线向前行驶。“它们准把这鱼咬掉了四分之一,而且都是上好的肉,”他大声说,“我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压根儿没有钓上它来。鱼啊,真抱歉。这下子一切都糟透了。”他住了口,再也不想看一眼那条鱼。它的血都流尽了,又经受着海浪拍打,看上去像镜子的银白色背衬,身上的条纹依然可见。
“鱼啊,我本来就不该出海到这么远的地方,”他说,“对你对我都不好。鱼啊,真抱歉。”
算啦,他自言自语道,还是留神看看绑在刀上的绳子有没有断,再把手保养好,因为还会有鲨鱼来袭击。
“要是有块磨刀石就好了,”老人查看了一下绑在桨柄上的绳子,说,“我真该带一块来。”你该带的东西多着哪,他想。可你就是没带,老家伙。眼下可不是想自己缺什么的时候。还是想想用手头儿的东西能派什么用场吧。
“你给了我好多忠告,”他大声说,“我都听烦了。”
他把舵柄夹在胳膊下面,小船行进的时候,他把双手浸在海水里。
“天知道最后那条鲨鱼咬掉了多少鱼肉,”他说,“不过小船现在轻多了。”他不愿去想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猛撞上去,都会撕去一块肉,而且大鱼在海里给所有的鲨鱼留下了一道有公路那么宽的踪迹。
这条鱼可以够一个人过整整一冬,他想。别想这个啦。还是歇息歇息,让手好起来,保住剩下的鱼肉吧。和水里的血腥味比起来,我手上的根本不算什么。再说,手也不怎么流血了。手割破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出点儿血也许能让左手不再抽筋。
我现在能想点儿什么呢?他暗自琢磨。没什么可想的。我什么也不能想,就等着别的鲨鱼来吧。真希望这是一场梦,他想。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
接着是一条独自赶上来的铲鼻鲨。它那架势像是一头猪直奔食槽,要是猪能有那么大的嘴,可以让你把脑袋伸进去的话。老人任凭它袭击大鱼,紧接着把绑在船桨上的刀子刺进它的脑袋。但是鲨鱼翻滚着向后猛地一退,刀刃啪的一声断了。
老人稳定下来掌着舵,甚至不去看那条大鲨鱼在水里慢慢地下沉,开始还是原来那么大,后来越来越小,只有丁点儿大了。这种情景总让老人看得入迷,可这次他连看也不看一眼。“现在我还有那把手钩,”他说,“可也没什么用。还有两把船桨、舵柄和那根短棍。”
这下子它们算是把我打垮了,他想,我太老了,没法用棍子打死鲨鱼了。不过只要手里还有短棍和舵柄,我就要试试看。
(1)在文章方框处填入准确的汉字。
nián
(2)以下名句的内涵和选文结尾处老人的心理最为契合的一句是
A.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D.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3)选文画“ ”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4)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请分析选文画波浪线处描写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思想的。发布:2024/12/19 5:30:3组卷:4引用:2难度:0.53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请选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题目自拟。发布:2024/12/18 23:30:5组卷:15引用:9难度:0.73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
(2)《大学之道》中用“
(3)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发布:2024/12/18 23:0:1组卷:96引用:4难度:0.639.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发布:2024/12/18 22:0:1组卷:18引用:3难度:0.740.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意境上相似的一首( )
发布:2024/12/18 20:30:2组卷:116引用:11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