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401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100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4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 2:30:1组卷:5引用:3难度:0.8
  • 4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
    海明威
          他们在海里走得很顺当,老头儿把手泡在咸咸的海水里,想让脑子清醒。老头儿不断地望着鱼,想弄明白是不是真有这回事。这时候是第一条鲨鱼朝它扑来的前一个钟头。
          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然后它又钻进水里去,嗅出了踪迹,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老头儿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向鲨鱼的头部。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滚得自己给绳子缠了两道。接着,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把老头儿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了。老头儿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在船艄歇着,有时候嚼嚼从马林鱼身上撕下来的肉,使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攒些力气。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朝这边游了过来。
    “呀!”他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根据那褐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摆来摆去的尾巴,他认出这是两条铲鼻鲨。老头儿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然后他拿起了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一面注意着鲨鱼的到来。
          它们来了。但是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蹂躏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他把刀子绞了又绞,但鲨鱼一松滑下去的时候,他说:“去,去,星鲨。去找你的朋友吧,也许那是你的妈妈呢。”
          老头儿擦了擦他的刀片,把桨放下。他把舵柄夹在胳肢窝里,随着船往有飘去。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了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他想,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想呢?没有。会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后边的鲨鱼来到吧。
          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头犁头鲨。老头儿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去。但是鲨鱼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那把刀子喀嚓一声折断了。老头儿想: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直到太阳快落下去的时候,老头儿看见两个棕色的鳍顺着死鱼在水里所造成的那条宽阔的血波追踪而至,它们甚至不去紧跟鱼的气味,就肩并肩地直朝着小船扑来。两条鲨鱼一道儿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最近的一条张开大嘴插进死鱼的银青色肚皮时,他把短棍高高地举起,使劲儿捶下,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去的时候,他又朝它的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另一条鲨鱼原是忽隐忽现的,这时又张开了大嘴扑上来。老头儿用棍子对准了它打去,但是打中的只是橡皮似的又粗又结实的地方。在他跟鲨鱼格斗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到了半夜的时候,鲨鱼又是成群结队而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子,随着棍子就丢掉了。他把舵从船上拽掉,用力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间害怕起来。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他往海里略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像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节选自《老人与海》,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可以看作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B.老人虽然是一位捕鱼人,但他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C.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同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D.小说意在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老人若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2)请结合材料分析老头儿的形象特征。
    (3)老人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他手中的武器有些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表明了什么?

    发布:2024/12/3 1:0:1组卷:11引用:6难度:0.5
  • 4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的一面。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
    (2)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3 0:30:2组卷:24引用:12难度:0.5
  • 4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乐”比“礼”更为重要。
    B.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一致,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C.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
    D.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表演中,体现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守,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
    D.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A.《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过于乐。”
    B.司马迁云:“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晋书•乐志》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管子•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论据的典型性。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

    发布:2024/12/2 22:30:1组卷:19引用:22难度:0.7
  • 41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 20:0:1组卷:118引用:5难度:0.9
  • 416.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 个字。
          春联又称“春贴”、“桃符”,是过年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时,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把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发布:2024/12/2 18:0:2组卷:13引用:6难度:0.7
  • 4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格局是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全方位竞争。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饮食能够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明程度。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饮食文化也有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一个是中药,一个就是中国菜。”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中华饮食文化一直在无形中发挥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尚书•周书》中《洪范八政》则把“食”放在了第一位,“食”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可窥一斑。在中国,饮食之事与治家、治国理政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正如学者张光直所说,“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就可以通过饮食行为来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中餐背后的饮食文化涉及中国人的性情、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肴背后的典故包含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食过程中的礼仪习俗蕴含着礼仪文化,医食同源的饮食理念蕴含着东方独特的养生文化。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中国祭祀的宴飨,百姓的乡饮酒礼,亲朋聚会的宴请,民间的喜庆节日,饮食参与其中,都渗透着中国的“和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曾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到日本、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到:“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凡是吃过中餐的外国人士,都会情不自禁地被“色、香、味、器”巧妙融合的中式菜肴吸引,从而激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中国烹饪是东方菜系的代表,法国烹饪可以代表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但是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十分崇拜。
          在新时代,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如何将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比如针对国内青少年,可以把书籍里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以动漫或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其次,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比如可以采用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饮食文化的传播可观可感。最后,传播内容要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在国际传播方面,应站在“他者”视角,注重“地方感”塑造。在国内传播方面,针对老年人,多传播饮食养生文化的内容;针对儿童,多传播饮食礼仪习俗内容等。
          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在新时代,我们要“以食为媒”,通过美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摘编自谢伍瑛《中华饮食文化创新传播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对国家、民族的兴盛起着重要作用,饮食文化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
    B.中国各民族很早之前就开展了饮食文化交流,汉代之前,中华饮食文化就走出了国门,影响了世界。
    C.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孙中山,他们都曾对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做出过重要论断。
    D.在东西方菜系的两大代表中,中国烹饪赢得了世界上广泛的赞誉,比法国烹饪要更胜一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写起,进而引出全篇论述的主要对象--中华饮食文化。
    B.文中引用《汉书》《洪范八政》及张光直的话,论述了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C.在论述中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时,文章以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为论述重点。
    D.文章最后具体回答了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助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问题,有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B.中国历来讲究礼仪,祭祀宴飨、乡饮酒礼等无处不体现饮食礼仪,可见礼仪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础。
    C.中式菜肴注重“色、香,味、器”融合,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就是从吃中式菜肴开始的。
    D.传承和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既可采取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方式,也可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

    发布:2024/12/2 17:30:2组卷:23引用:11难度:0.6
  • 418.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 16:30:6组卷:47引用:12难度:0.8
  • 419.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
          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200余万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介绍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全书10万余字,既突出重点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发布:2024/12/2 13:30:2组卷:49引用:33难度:0.9
  • 42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 13:30:2组卷:15引用:4难度:0.9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