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401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100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4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 12:0:1组卷:90引用:4难度:0.8
  • 4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幅图景是,上海的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如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和欧式近代住宅,在旧区的扩容升级改造、拓宽道路过程中被拆除。
          另一幅图景是,在某地方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又大量兴建“欧陆古典风情”的楼宇和街区。有的新楼盘在大院门口建起了古罗马式的凯旋门,大院广场建起了刻意模仿巴黎先贤祠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大圆顶的会所。
          对于城市改造中的拆除或兴建,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2 12:0:1组卷:9引用:4难度:0.7
  • 4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在上面,让人觉得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①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②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③——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萦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④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萌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默然洒在我脸上的是那霏霏的毛雨,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B.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给人润泽、轻松的感觉
    C.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是那默然洒在我脸上的罪霏毛雨带来的
    D.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润泽、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群花的“光泽”本为视觉,却以味觉与触觉的“甜软”来形容,新颖生动。
    B.第②句运用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转移到色彩纷呈的花朵上,把花与人融为一体。
    C.第③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连用两个反问句,与雨后零落的群花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D.第④句“饿了”赋予“花香”以人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花香”不再浓郁的特点。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点号,有人认为应该用句号,有人认为应该用逗号。你认为应该用哪个?请说明理由。

    发布:2024/12/2 12:0:1组卷:15引用:7难度:0.5
  • 4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经典音乐,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记录,对红色精神进行阐释讴歌。对红色经典音乐的每次聆听和传唱,对个体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能够为我们继续前行提         的力量。例如《长征组歌》的10个部分描绘了完整的长征过程,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         ,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汇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表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今天,哪怕对长征历史          的人听了《长征组歌》,也会被旋律中闪动着的革命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感动。同样,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意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今天,很多地方和单位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唱红歌活动。一些年轻人可能不明白,为何要反复咏唱红歌。红歌不同于其他歌曲,其蕴含着红色基因,承载着革命精神,(  )。唱红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娱活动,而是在跟历史对话。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眸中,一些红歌渐渐         ,成为经典。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源不断 丝丝入扣 一无所知 深得人心
    B.源源不断 环环相扣 一无所知 深入人心
    C.源远流长 环环相扣 一窍不通 深入人心
    D.源远流长 丝丝入扣 一窍不通 深得人心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B.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C.《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在用旋律对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D.《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却是对历史的大书写
    B.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却是大大书写了历史
    C.也许是对历史的大书写,却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
    D.也许是大大书写了历史,却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

    发布:2024/12/2 11:0:1组卷:30引用:7难度:0.6
  • 4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发布:2024/12/2 9:0:2组卷:157引用:14难度:0.9
  • 426.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中找到的五条生活准则的内容以及他因此分发福音书的目的。

    发布:2024/12/2 6:30:2组卷:9引用:4难度:0.7
  • 4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 构:购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后隙地谓允曰/孰能讥之乎
    B.夫公之所以用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公所命名/与四人拥火
    D.不及归而没金陵/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犯天子,谪岭南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求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恩泽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B.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C.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D.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5)下列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二段先叙述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建造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作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
    B.第三段由杏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
    C.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的表现。
    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的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与周氏父子的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后祝周氏子孙秀发。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③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

    发布:2024/12/2 4:30:1组卷:13引用:5难度:0.6
  • 4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
    (4)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

    发布:2024/12/2 3:0:2组卷:46引用:17难度:0.6
  • 42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同这个伟大时代格格不入的。只有不断深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①在思想日益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
    ②只有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③都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才可能把握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⑤期待躺在安乐椅上过着逍遥岁月的想法
    ⑥任何信仰缺失和庸政、懒政、怠政的现象

    发布:2024/12/2 3:0:2组卷:39引用:7难度:0.5
  • 43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从201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14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55万人次。
          从逻辑方面看,以上材料可以推断出某一结论,请从下面三项中选出推断不妥的两项并说明不妥的理由。
          甲、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乙、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量不均衡。
          丙、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不妥的两项是
     
     

          理由:
     

    发布:2024/12/2 1:0:1组卷:7引用:6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