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8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2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6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00年前,中国大地 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力 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 ,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 ,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B.爆发 鼓舞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C.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D.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A.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B.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C.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D.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和奋斗动力
B.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增强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
C.家国同构,秉承五四精神,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和精神支撑
D.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复兴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借此建立起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撑,加快当代青年的奋斗动力发布:2024/12/17 19:0:2组卷:26引用:62难度:0.76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千变万化,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蒙蒙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叙写鲍勃与吉米的二十年之约,颂扬了友情的可贵,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消失。
B.小说中有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蒙蒙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用了较大篇幅写鲍勃向警察讲述二十年之约的故事,略显冗长,使整篇小说前重后轻,详略失当,这是小说的瑕疵。
D.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2)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察吉米这一形象,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吉米的形象特点。
(3)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文中的伏笔设置得很隐蔽,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发布:2024/12/17 19:0:2组卷:5引用:4难度:0.663.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6月15日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大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8年6月10日发布:2024/12/17 18:30:2组卷:54引用:29难度:0.764.下面一段对话的逻辑思维比较严密,请写出王大夫的逻辑。
王大夫不想替弟弟还赌债,自残了。医生缝完116针后报了警。
警察:“谁干的?”王大夫说:“我自己干的。”警察说:“你要说实话。”王大夫说:“我说的是实话。”警察说:“你有义务给我们提供真相。”王大夫说:“我说的就是真相。”警察说:“我再说一遍,虽然你是一个残疾人,可你一样有义务为我们提供真相。”
王大夫抿了两下嘴,眉梢吊上去了。王大夫说:“虽然你不是一个残疾人,可你一样有义务相信一个残疾人。”警察说:“那你告诉我,动机是什么?”王大夫说:“我的血想哭。”
警察语塞了,不知道怎样对付这个胡搅蛮缠的残疾人。警察说:“我最后一次问你,真相是什么?你要知道,说出真相是为了你好。”“是我自己干的。”王大夫说,“我对你发个毒誓吧,如果我说了瞎话,一出门我的两只眼睛就什么都能看见。”
(节选自毕飞宇《推拿》) 警察的逻辑:每个人都有义务向警察提供真相,即使是残疾人也不例外;王大夫你虽然是残疾人,可一样有义务向警察提供真相。
王大夫的逻辑:发布:2024/12/17 18:30:2组卷:33引用:6难度:0.865.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5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语句要连贯。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那首震撼和打动了千百万“后来人”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狱中诗,以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诠释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发布:2024/12/17 18:0:1组卷:52引用:11难度:0.86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发布:2024/12/17 17:0:1组卷:93引用:14难度:0.967.汉字文化魅力无穷,儒释道文化又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作简要解析。
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合起来仿佛是说“人不要”的意思。
这分明是说要摆脱私心的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即“放得下”。
儒:
道:发布:2024/12/17 16:30:1组卷:25引用:10难度:0.668.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一:《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发布:2024/12/17 15:30:2组卷:17引用:15难度:0.76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①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釭: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1)下列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B.上片的“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的“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发布:2024/12/17 15:30:2组卷:2引用:4难度:0.570.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根据上述观点,选出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
发布:2024/12/17 15:30:2组卷:49引用:4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