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8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2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7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17 15:30:2组卷:49引用:2难度:0.7
  • 72.《百年孤独》中刻画了多位形象鲜明的女性,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14:0:1组卷:44引用:15难度:0.7
  • 7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大。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居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像,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A.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C.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D.林冲被高俅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

    发布:2024/12/17 14:0:1组卷:180引用:20难度:0.4
  • 74.语言基础运用
          全民抗疫期间,中小学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由于在网络上师生问答没有在教室里方便,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将答案发布在网课的“聊天区”。不少同学却将“聊天区”当作“弹幕区”,回答不够严谨,语言风格也过于随意。一次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谈谈你对《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其他角色关系的理解”,有四个同学在聊天区留言:
          同学 A:老人与大马林鱼战斗到最后时,老人发现大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
          同学B:大海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
          同学C:鲨鱼跟老人才是真正的冲突关系,当鲨鱼吃掉大马林鱼最后一块肉时,老人对它恨之入骨。
          同学D:“小男孩”是所有村民中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老人的人,而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
    (1)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
     

    A.同学 A
    B.同学 B
    C.同学 C
    D.同学 D
    (2)请将其他三句进行修改。

    发布:2024/12/17 13:0:1组卷:31引用:12难度:0.7
  • 7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9:0:1组卷:63引用:8难度:0.7
  • 76.阅读下面二则《墨子》中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目。
          (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2)武王践功(1),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2)商之(3)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4)帝之来(5),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6)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诸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注】(1)[践功]指即位。(2)[反]通“翻”。(3)[之]“作”字误写。(4)[成]成就,承受。(5)[来]通“赉”。(6)[维]通“于”。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
     
    的主张。
    (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17 8:30:2组卷:9引用:6难度:0.7
  • 7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林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①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就该这样。为什么就该这样②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耿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味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数不我宁可上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地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很他,不能绕他,但也夫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
          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③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文末以聂赫留朵夫的感叹,表达他对玛丝洛娃能够有所转变的惊喜,也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
    C.小说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的停顿和省略,陷入沉默,这种留白的方式既深刻揭示二人矛盾、羞怯的心理,也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
    (2)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
    (3)本文三次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她什么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17 8:0:40组卷:4引用:3难度:0.6
  • 7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这样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人们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同步,物质文化也很快就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帮助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乡村建立起来。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材料二: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进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在地性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 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D.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B.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C.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秉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B.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必要的制度保障。
    C.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使得五堡镇的乡村旅游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概括分析。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哪些方面共同努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各方面所起的作用。

    发布:2024/12/17 7:30:1组卷:48引用:19难度:0.7
  • 7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犍,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悉,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偏向
    D.之其所哀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②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发布:2024/12/17 7:30:1组卷:2引用:2难度:0.6
  • 8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7 4:0:2组卷:156引用:12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