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5/2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现代社会的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D.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C.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两则材料都辩证思考“文艺的大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下列选项,最贴合材料中文艺观的一项是
A.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班固《答宾戏》)
C.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4)请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增强作品的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7引用:7难度:0.5
(二)文学性性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我们教师们都怕他。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他们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删改)文本二:
契诃夫能寥寥几笔给你勾画出一幅人物肖像,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勾画得那么逼真而自然,使人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他笔下的男人都是些影子式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满怀空泛的美好理想,却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往软弱无能、言行不一,满口豪言壮语,却从来不见其行动。
他在指导苏金写作时曾这么说:“与小说无关的一切都要无情地抛弃。要是你在第一章里写了墙上挂着一只枪,那么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章,这支枪就必须发射子弹。”他的短篇小说都有非常出色的开头。往往只用几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要点,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准确,你一看就知道下面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出现怎样的任务。在一些较短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语言的简洁风格,则简直可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有无与伦比的才华,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某个地方、某片风景、某段对话或者某个人物,不需要详细的解说或长篇描述,只消精确地把事物勾勒出来,便可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是因为他善于用异常质朴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缘故。契诃夫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们过着一种奇特的、非人间的生活。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把他文中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他们不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平常人,而是蒙在神秘阴影里的一群游魂。他们仿佛是意识的化身,相互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直接交往。他的人物没有各自固定的特性,而是通过临时构想奇妙地混合而成,因此,他们实际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毛姆《读契诃夫》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既有如衣着、住行和古希腊语言等有形的“套子”,又包括了如他思想上的各种禁锢等无形的“套子”。
B.从华连卡快活地骑自行车、爽朗清脆地笑这一情节可知,她是一个率真爽朗、具有新思想、敢作敢为、向往爱情的年轻人。
C.别里科夫把自己藏在套子里是因为他害怕新生事物和改变。他既是陈腐、专制的旧秩序的守卫者,又是沙皇制度的受害者。
D.小说结局“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意味着别里科夫已经消失,禁锢人们思想的“套子”仍在,社会生活已经回复到原来的样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采用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讲述别里科夫在两个月前去世的结局,为故事的发展制造了悬念。
B.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将他的荒谬和可憎的面目用一本正经的姿态和语言表述出来。
C.作者采用了神态、语言、肖像等手法描写别里科夫的僵化和顽固,暗示出他对大家言论和思想的钳制。
D.别里科夫自诩是“正人君子”,这和作品中别人对他的印象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幽默讽刺意味。
(3)文本一的叙述人称有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概括文本二中毛姆关于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并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5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ㅤㅤ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ㅤㅤ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ㅤㅤ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乙ㅤㅤ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职,文中是指失所、失去常业的意思,和现在多指不尽职守的“失职”含义不同。
B.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指贵族身份。
C.客,指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固止”的“固”意思和苏洵《六国论》中的“固不在战矣”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B.历代国君都会根据习俗来制订相应法律,统一人才选择的途径,但不同的时代选拔途径不一样,隋唐至北宋的选拔途径是科举考试。
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就派遣韩非对战李斯。
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非常,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秦朝如何才能更长久地存在?请结合上述材料,给秦始皇提出建议。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B.“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有回味。
D.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表达与运用
-
11.我在“世说新语”微信群发了一条微信,问询大家:林黛玉在当今社会里,适合什么岗位?
①_____。众人反馈踊跃,建议也②_____,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黛玉什么工作也干不了,原因在于黛玉不善于团结别人,谁愿意和一个“事儿精”共事?一位浸淫红学圈的朋友说:让黛玉还是去前台吧,别的啥也干不了。一位教授则说,让黛玉去养花吧,她可是爱怜花朵的美女啊……希望黛玉做企业策划的,也不在少数。黛玉是才女,精通诗词歌赋,又擅各种才艺,不去做策划,岂不是耽误了才情?
现实生活中的林黛五到底还有没有?众多微友说,③_____。对林黛玉这样的现实中人,如何培养、使用?是多看缺点导致其一无所用,还是锻炼其内在潜力,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
在读者头脑中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在信息时代的④_____里,也需要被动接受更多的现代信息。走出大观园面向世界的林黛玉,会用微信和抖音的林黛玉,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林黛玉,懂得运用元宇宙平台的林黛玉,当然不会甘心再成为封建时代的殉葬品。当今世界,等待林黛玉的岗位其实无比丰富,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女性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多体验的美好情景,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和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石激起千层浪 五花八门 不乏其人 裹挟 B.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花八门 不一而足 裹挟 C.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嘴八舌 不一而足 挟制 D.一石激起千层浪 七嘴八舌 不乏其人 挟制 组卷:2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中外记者时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要有大抱负与大担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肩负宏大使命,在波澜壮阔的世纪大潮中发展壮大;要用大视野开启大航程;高举真理旗帜,勇立时代潮头,中国共产党锻造独特气质,引领社会主义在中国开辟发展的新境界;要有大智慧与大作为;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中国共产党展现自信与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动力。书记还向世人郑重宣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国家有国家的担当和责任,个人也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作为国家、民族的一员,你必须承担责任;作为学校、家庭的一员,你也必须承担责任;对你自己,你更是责无旁贷。
你对上述材料由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选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0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