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ㅤㅤ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ㅤㅤ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ㅤㅤ大索,逐,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B

A.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失职,文中是指失所、失去常业的意思,和现在多指不尽职守的“失职”含义不同。
B.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指贵族身份。
C.客,指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固止”的“固”意思和苏洵《六国论》中的“固不在战矣”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B.历代国君都会根据习俗来制订相应法律,统一人才选择的途径,但不同的时代选拔途径不一样,隋唐至北宋的选拔途径是科举考试。
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就派遣韩非对战李斯。
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非常,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秦朝如何才能更长久地存在?请结合上述材料,给秦始皇提出建议。

【答案】B;B;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5 8:0:9组卷:4引用:3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论
    苏辙
          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汉吕后欲王诸吕,王陵以高帝旧约争之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背之不可。”言虽直,不见省。陵幸而不死,亦废不用。唐武后废庐陵王而立豫王。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位尊权重,臣下无所奈何,势必至此也。惠帝之亡也,陈平听张辟疆计,封王诸吕,吕后安之。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以伺其间。周勃得入北军左袒一呼,而吕氏以亡。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狄仁杰虽为宰相而未尝一言,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仁杰乃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顷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庐陵王不旬即得五万人。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后怒罢议。久之,复召问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锋刃,百战以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为后,且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血食于太庙。三思立庙,无祔姑之礼。”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于房州而立之。
          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惟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二公得之矣。
    (选自《四库全书•历代名贤确论》)【注】①庐陵王即唐中宗李显,豫王即唐睿宗李旦,二人皆为武则天所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B.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C.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D.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袒,古代仪礼,露出左臂。太尉周勃谋诛诸吕,行令军中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后来管偏护一方叫“左袒”。
    B.双陆,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子分黑白,双方各持十五子相博。
    C.文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初谥文皇帝,后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宗是他的年号。
    D.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常常以“血食”指代国家命脉的延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处在当时复杂政治局势中,狄仁杰谨慎以对。对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后借机从母子亲情的角度说服武后立其子李显为嗣。
    B.匈奴侵犯边境时,武则天让武三思募兵超过一月却不到一千人,而让庐陵王募兵不到十天就得到五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民心是顺应李唐王朝的。
    C.庐陵王被立为太子后,武后势力还未铲除,狄仁杰授意张柬之处理,等到武后的罪恶到达极点然后才处置。
    D.选文将唐代狄仁杰如何应对武则天,与汉代朝臣如何应对吕后,进行并举论证,形成正反对比,突出了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
    ②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
    (5)文末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语,作出“二公得之矣”的结论。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何得出这一结论。

    发布:2025/1/1 2:30:1组卷: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
          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而志大,虽处僻而其政中,其举,其谋和,其令不偷。亲举五段大夫(注:指百里奚)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王可也,霸则小矣。”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恒公,故有管仲;今恒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周公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赞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B.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C.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D.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垂荣名者”与“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两句中的“垂”字含义不同。
    B.“其举果”与“汝不果来”(《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果”字含义不同。
    C.“虽王可也”与“虽无风,亦浪涌”(《过小孤山大孤山》)两句中的“虽”含义相同。
    D.“周公摄天子位七年”与“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两句中的“摄”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向孔子询问秦穆公国小地僻却能称霸的原因,孔子认为穆公志向远大,为政恰当,能在囚犯中选拔并重用百里奚,像他这样做都可以称王了,何况称霸。
    B.齐景公感叹当年桓公凭借八百辆兵车称霸诸侯,而如今自己兵车超过桓公却不敢长久呆在岐堤,是因为没有管仲。弦章指出君明则臣忠,有桓公才有管仲。
    C.周公非常礼贤下士,曾多次携带礼物去拜见平民百姓,按时举荐贤才,亲自教导士人,假如周公傲慢而且吝啬,那么前来投奔的贤士就会少得多。
    D.卫君觉得自己封赏非常大方,可贤士仍不来,有点想不通。田让认为他公私不分,奖赏不能凭功获得,处罚不能靠理避开,必然受到伤害,所以贤士不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
    ②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发布:2025/1/1 4:30:2组卷:2引用:1难度:0.6
  • 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⑤?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④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⑤《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
    B. 不不激 壅:堵塞,阻止
    C. 无外物以其心 汩:扰乱,干扰
    D. 盖虽在山林,而人不远 去:距离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B.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C.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D.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练,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译文:
     

    ②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译文:
     

    发布:2025/1/1 2:30:1组卷:10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