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发布:2024/6/9 8:0:9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
2.根据某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研究人员绘制出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组卷:4引用:3难度:0.7 -
3.科研人员对某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鸟总数/只 6-8 6 6 8 0 36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组卷:7引用:1难度:0.6 -
4.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6 -
5.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6.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7 -
7.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主要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它们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在Y形管(如图甲)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如图乙),Y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5 -
8.东湖是武汉市第二大城中湖,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极为严重,亟待系统性修复。东湖水生植被恢复遵循种植以沉水植物为主、局部点缀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针对东湖待修复水体,选定浅水区(水深2m左右)作为主要修复区域。下列关于东湖生态修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
23.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继稻田养鱼之后新的生产方式。蟹—稻生态系统有2类主要的食物链,一类为捕食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一条为碎屑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某科研单位对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普通稻田添加中华绒螯蟹为实验组)和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能量流动进行调查和分析。请根据实验数据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中添加中华绒螯蟹)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碎屑 被捕食 稻田水生植物
浮游植物对照组 8674 - 8498 176.9 实验组 2512.3 - 22754 2615.3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中华绒螯蟹)对照组 1344.3 536 742 66.3 实验组 2369 1239 906 224 小型鱼类
底栖鱼类对照组 57.2 4.6 47.1 5.5 实验组 470.3 122.9 194 153.4 肉食性鱼类 对照组 5 2.1 2.9 0 实验组 149.1 82.1 67 0
(1)中华绒螯蟹既以水生植物等植物为食,也以碎屑为食,其在生态系统属于
(2)假设碎屑中的能量主要流向中华绒整蟹,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消费者各营养级的同化量
(3)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显示越是成熟的系统,其各功能组间的联系越强,系统越稳定。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各功能组间的连接强度较弱,则其稳定程度相对
(4)在(图2)画出实验组中肉食性鱼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要求:省略单位,标明数据)。组卷:9引用:1难度:0.6 -
24.如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每种生物只能以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其能量所占比例如丙圆饼图所示;如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108kJ) 137.0 14.9 0.9 呼吸消耗的(108kJ) 501.2 79.1 13.2 0.5
(2)根据图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3)据表2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4)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为探究温度和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利用野生大豆做了3组对比实验:
实验a(温度28℃;CO2浓度为400μmol/mo1)、实验b(温度29℃:CO2浓度为400μmol/mol)、实验c(温度29℃:CO2浓度为600μmol/mol)。测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结果如图3所示。
①与实验a相比,实验b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其原因可能是
②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可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表示,据实验分析,高温环境下,可通过
③为减缓温室效应,国家倡导低碳出行具体做法是组卷:7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