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继稻田养鱼之后新的生产方式。蟹—稻生态系统有2类主要的食物链,一类为捕食食物链,以植物为起点;一条为碎屑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某科研单位对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普通稻田添加中华绒螯蟹为实验组)和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能量流动进行调查和分析。请根据实验数据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中添加中华绒螯蟹) | 同化量 | 呼吸消耗量 | 流向碎屑 | 被捕食 | |
稻田水生植物 浮游植物 |
对照组 | 8674 | - | 8498 | 176.9 |
实验组 | 2512.3 | - | 22754 | 2615.3 | |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中华绒螯蟹) |
对照组 | 1344.3 | 536 | 742 | 66.3 |
实验组 | 2369 | 1239 | 906 | 224 | |
小型鱼类 底栖鱼类 |
对照组 | 57.2 | 4.6 | 47.1 | 5.5 |
实验组 | 470.3 | 122.9 | 194 | 153.4 | |
肉食性鱼类 | 对照组 | 5 | 2.1 | 2.9 | 0 |
实验组 | 149.1 | 82.1 | 67 | 0 |
(1)中华绒螯蟹既以水生植物等植物为食,也以碎屑为食,其在生态系统属于
消费者和分解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
成分。(2)假设碎屑中的能量主要流向中华绒整蟹,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消费者各营养级的同化量
增大
增大
,根据图1和表中数据分析,其原因是 流向碎屑的能量比例较大,碎屑中的能量只能通过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中华绒螯蟹)流向食物网
流向碎屑的能量比例较大,碎屑中的能量只能通过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中华绒螯蟹)流向食物网
(答出2点)。(3)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显示越是成熟的系统,其各功能组间的联系越强,系统越稳定。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各功能组间的连接强度较弱,则其稳定程度相对
较低
较低
,为了更好的增产创收,实验组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定期适度捕捞中华绒螯蟹、按需投放饵料、定期合理投放幼蟹
定期适度捕捞中华绒螯蟹、按需投放饵料、定期合理投放幼蟹
。(4)在(图2)画出实验组中肉食性鱼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要求:省略单位,标明数据)。
【答案】消费者和分解者;增大;流向碎屑的能量比例较大,碎屑中的能量只能通过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中华绒螯蟹)流向食物网;较低;定期适度捕捞中华绒螯蟹、按需投放饵料、定期合理投放幼蟹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31 8:0:9组卷:9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科学家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注: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请回答:
(1)丰富度是指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
(3)研究发现: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
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发布:2024/12/31 2:30:2组卷:67引用:4难度:0.7 -
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下列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0 23:0:2组卷:154引用:28难度:0.7 -
3.植食性动物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存在食入量,未食入量;同化量、未同化量;有机物质积累量、呼吸代谢消耗量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发布:2024/12/16 0:30:1组卷:1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