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69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671.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5难度:0.4
  • 2672.下列各句与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8引用:2难度:0.8
  • 267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2难度:0.8
  • 267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 午 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他们眼帘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明天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密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和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工人们便时常饭碗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似乎都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1926年《中国青年》第5卷第124期,有删改)(1)文中多处用到了破折号,对下列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解释说明)
    B.都在这……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而不可触摸了。(补充说明)
    C.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解释说明)
    D.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补充说明)
    (2)本文多次写到工厂汽笛,每次描写都有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端午节》也属于报告文学,和《包身工》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并加以分析。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7引用:3难度:0.5
  • 2675.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注解,回答下面一组与数字有关的问题。
    (1)数字计算:根据庄宗李存勖(885-926)的生卒年份,推算出908、912、923、926年庄宗的年纪。
    (2)课文梳理:在上述年份里,庄宗发生了什么事情?尽量用原文回答。
    (3)数字意义:庄宗灭敌国用了多少年?自己由盛到衰用了几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4)历史教训:作者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找出并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676.研习课文第6~11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部分主要围绕做学问也有诚伪问题论述。
    B.汉代经师尊崇的是儒家原则,今天我们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C.人在观察现象时,表现为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大量的主观因素。
    D.在认识外物时,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
    (2)作者为什么说“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3)古今端正学风的准则有什么不同?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2难度:0.3
  • 2677.结合课文情节和娜拉的性格逻辑,发挥你的想象,为娜拉关上门离开家的那一刻写一段心理独白,250左右。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5
  • 267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丈 夫
    孙 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圈;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儿。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你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她女婿也来了。“
    “他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吗?”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在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儿。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儿,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儿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拖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也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戴着花镜念信件,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1942年中秋节,记于阜平(节编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而是写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B.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C.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较为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
    D.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2)小说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
    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3)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抗日英雄的。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679.恩格斯用16世纪和17世纪的两个例子证明了观点“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请你从当下生活中找出一两个例子,围绕该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150字左右。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
  • 2680.孟子、荀子、霍布斯、卢梭对人的本性各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微写作。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