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13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771.(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积微,月不胜【1】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朴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 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此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察秋毫 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36引用:11难度:0.7
  • 2772.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16引用:5难度:0.7
  • 2773.课文为了写好袁隆平,在宏观上作了仔细的考虑,把袁隆平对科学的追求分成了四个方面,从多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如第四部分中通过“一个梦”“战略设想”“两个心愿”三件具体事例表明袁隆平的一生的心愿。阅读《逆境出人才》中的一段话,补写出一句名言、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逆境出人才”的观点。
          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把压力变成动力,在逆境中磨砺顽强的意志,进而走向成功的巅峰。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4难度:0.6
  • 2774.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文衔接紧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①
     
    。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②
     
    ,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做这类游戏,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什么叫问题?③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4难度:0.7
  • 277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2019年8月9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的90岁生日。这位“90后”老人,提起水稻良种培育等科研项目时,笑着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奋斗,“健康快乐超百岁”。
          请你为袁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人所做的贡献。不超过60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9引用:8难度:0.7
  • 277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本书,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感悟其精髓;一篇文章,只有沉浸其中,方能领会其思想。但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然后让其把读后的感受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交给自己--请人代替自己“读书”。这种不用花费自己过多时间的“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者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4引用:3难度:0.7
  • 277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很久以前你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20年,你再一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得一拼。
          都市时报:《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你也曾说过:“30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你认为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它了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其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蟠虺》的故事发生地却是武汉这座大都市,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样吗?
          刘醒龙:我在20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长的议论,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蟠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如“20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佳人做贼,丑墨污香”“纵然上下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耳,且与时光歃血会盟”,这些句子富有力量与深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荧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两者有何不同?《蟠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蟠虺》从问世到现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隔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文字。动物不认识字,但动物没有不认识图象的。再美的图象也是图象,再现代化的图象也是图象。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到原始社会。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要拼才写得出来。
    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事发生地是武汉这座大都市,所以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体实验的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关系,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醒龙因作品《蟠虺》而获得“人民文学奖”,这部作品可谓他近年来的巅峰之作,也是他一直在寻找文学高度的有力见证。
    B.小说《蟠虺》写法新颖,运用了两首别致的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表明刘醒龙坚持在作品中对经典文体进行实验以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C.《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D.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创作底线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中的小人物,也只写小人物,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3)请简要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引用:2难度:0.7
  • 277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
    望  雨
    于谦
    赤日行空暑气浮,炎风簸土几时休?
    云霓九渴斯民望,廊庙当分圣主忧。
    旱魃剿除消暑气,神龙鼓舞起是湫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注】①魃,神话中的旱鬼,②灵湫:深潭,大水池。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烈日当头,署气浮动,热风扬起灰尘,极为燥热,为后文创设情景。
    B.颔联写土地严重干旱,百姓久盼甘霖,众臣应当为君王分忧,密切扣台诗题。
    C.颈联描写想象中的场景,旱鬼被除,燥热的暑气消散,神龙从深潭跃起舞动。
    D.全诗由无雨到望雨降雨最后到颂雨,脉络分明。境界宏阔,展示了悲悯情怀。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5引用:6难度:0.5
  • 277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等。
    B.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初一。望日,农历每月十五那天。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C.跂,抬起脚后跟站着。跂望,抬起脚跟远望;跂踵,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D.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将有所成就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了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自身的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说明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你怎么认知这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78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书写工整。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7引用:2难度:0.3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