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0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8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821.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7引用:9难度:0.7
  • 2822.阅读下面描写音乐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暮山碧,秋云几万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传为司马相如之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半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蜀僧抱绿绮”中写“绿绮”意思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中“一挥手”“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3)“馀响入霜钟”意思是什么?与苏轼《前赤壁赋》里哪两个成语意思接近?
    (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暮山碧,秋云几万重”的理解。(开放性试题。)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引用:2难度:0.6
  • 28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在《读经当积极提倡》一文里说:“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也,故曰经书不可不读也。”民国八年,曹云祥任清华校长,他在《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及将来》一文里说:“夫国家精神,寄于一国之哲学、文词、艺术。”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引用:3难度:0.7
  • 282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晴日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是记游却各有侧重,雨中之游以写景为主,晴日之游重写人记事。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与后文静莲庵堂品清茶的心境迥异,却又相映成趣。
    C.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D.作者由龙妇吹洞箫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是因为作者与苏轼都体验到了酒酣游船,洞箫幽咽,诗词唱和,寄情山水的雅趣。
    (2)谈谈你对文中第四段“但是俗物也有俗益”的理解。
    (3)本文记叙两次赏游西溪,极富图画美,也饱含盎然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9引用:2难度:0.6
  • 2825.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各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咋的。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答话了吧?”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的她差点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她又问。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又一个姑娘问。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
    “烧水在哪儿?”
    “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
    “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面小声问了一句。
    “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快开车了,她们才让出一条路,放他走。他一边看表,一边朝车门跑去,跑到门口,又扭头对她们说:“下次吧,下次一定告诉你们!”他的两条长腿灵巧地向上一跨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哩哐啷,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门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姑娘们走回家去,路上还要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
    “谁知道别在头上的金圈圈是几个?”
    “八个。”
    “九个。”
    “不是!”
    “就是!”
    “凤娇你说哪?”
    “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
    “去你的,谁说谁就想。”凤娇说着捏了一下香雪的手,意思是叫香雪帮腔。
          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
    “他的脸多白呀!”那个姑娘还在逗凤娇。
    “白?还不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叫他到咱台儿沟住几天试试。”有人在黑影里说。
    “可不,城里人就靠捂。要论白,叫他们和咱们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再照火车上那些闺女的样儿,把头发烫成弯弯绕,啧啧!‘真没治’!凤娇姐,你说是不是?”
          凤娇不接茬儿,松开了香雪的手。好像姑娘们真的在贬低她的什么人一样,她心里真有点替他抱不平呢。不知怎么的,她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
          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
    “凤娇,你哑巴啦?”还是那个姑娘。
    “谁哑巴啦!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你们喜欢,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凤娇的嘴巴很硬。
    “我们不配!”
    “你担保人家没有相好的?”
    …………
          不管在路上吵得怎样厉害,分手时大家还是十分友好的,因为一个叫人兴奋的念头又在她们心中升起:明天,火车还要经过,她们还会有一个美妙的一分钟。和它相比,闹点小别扭还算回事吗?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1)第二段划线的文字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请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
    (2)姑娘们问了“北京话”一连串问题,表现出什么?小说里并没有写“北京话”的回答,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结合小说的节选部分,分析香雪和凤娇两个人物的性格的共性与个性。
    (4)“火车”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3引用:2难度:0.6
  • 28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继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之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成功点燃了国庆档,让不同代际的观众可以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出发,在“我”和时代、“我”和祖国的记忆唤醒与情感共鸣中,让观众获得思想升华。
          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都有一幕又一幕“我和我的祖国”的时代故事,都有一波又一波“我和我的祖国”的时代感怀。此时此刻,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时代故事或时代感怀,请以“我和我的祖国”为副标题,写出你的所见、所历,或所闻、所感。注意要写出“我”与祖国的联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引用:1难度:0.7
  • 2827.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5月6日~8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5引用:6难度:0.5
  • 2828.仿照汪国真诗歌《背影》中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出一组结构相同、意义相连的语句。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是一种清明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9引用:3难度:0.7
  • 282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牧童词
    [唐]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注】①陂:塘岸或河岸。②“官家”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轴,便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吓唬牛之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两句的意思是,村子四周禾黍稠密,牧童怕牛吃庄稼,所以到远处放牧。
    B.三、四两句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委婉含蓄地刻画了牧童贪玩而又不能玩耍的心理活动。
    C.七、八两句写牧童的动作。他卷着叶子吹起来应和隔堤同伴,甩动长鞭发出几声响声。
    D.整体上看,诗歌语言质朴清新,明白如话;写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牧童天真活泼,惹人喜爱。
    (2)最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引用:1难度:0.6
  • 283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10月30日,在位于济南市天桥区的泺口浮桥渡口旁,“泰山号”盾构机巨大刀盘破土而出,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工程东线隧道率先贯通,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悬河”。济南黄河隧道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全长4760米,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是工程总承包方。隧道位于济南城市中轴线,南接主城区,北连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隧道管片外径15.2米,是目前黄河上最大隧道。东线隧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在建的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取得重大进展。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5引用:6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