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30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8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85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代青年都曾经“迷茫”,都曾经被长辈担心“垮掉”。而任何时候,面对青春的迷茫,最有效、最不忽悠人的“解药”,是九个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千禧一代正有为,即将毕业的你,对于青春这“彷徨”“迷茫”如何看待?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本校(统称博雅中学)高一新生写一篇演讲稿,倡议新生们“直面青春的迷茫,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文中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你的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8引用:7难度:0.72852.《我与地坛》给人以三方面的启示:一要关心、帮助残疾人;二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三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幸福的路。这三点启示展现了本文的人性美。
请以“直面苦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引用:2难度:0.72853.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不超过30个字。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200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引用:19难度:0.7285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②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④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
⑤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
⑥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这一文化自信。
⑧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
B.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西医学的内涵。
D.传承运用中医药,既要继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又要守正创新,更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医学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阐述了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关注到了中医药在当下发展的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B.第一段通过举例论证了中医学在疫病防治上拥有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使文章内容丰富,有可信度。
C.文章通过数字说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方面的疗效,中医药在抗击新冠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D.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不仅需要中医药方面的人才,也需要高层次的中西医复合人才。
B.由于西医学和中医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中医药要得到国内外认可还有许多瓶颈和门槛,举步维艰。
C.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形式,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普及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D.中医药在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也要加强中医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00引用:7难度:0.72855.前人在评论《登高》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0引用:2难度:0.7285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②,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
B.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
C.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D.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
(2)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9引用:7难度:0.5285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流放地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1)简要分析第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鞑靼人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做简要赏析。
(3)有人认为本文的“谢苗”也是属于“套中人”,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本学期学习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加以分析。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9引用:4难度:0.52858.
2019年大学毕业生择业关注因素 兴趣所长 71.43% 薪酬福利 93.41% 工作地区 84.62% 社会价值 37.36% 专业对口 50.35% 工作潜力和发展空间 72.54% 2017年高中生选科关注因素 国家需要 32.06% 兴趣爱好 67.22% 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70.65% 大学专业所需 92.01% 家长认为容易就业 60.33% 各科差不多,无所谓 20.24%
时值“五•四”青年节,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子论坛”主题是“点亮青春,领航未来”,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7引用:4难度:0.72859.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象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95引用:14难度:0.5286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
鹧鸪天【注】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苏轼在黄州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这几句写雨后初晴,词人拄着藜杖,踏着斜阳,漫步在古城旁,徜徉于乡村外,直接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D.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句子中的词语简要分析。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2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