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96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7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901.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收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求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与家长沟通?(不超过100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1难度:0.629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万里长城万里长
徐怀中 81床昏迷将近二十年,竟然还能苏醒过来,重要的一条,是家属照料特别给力。
81床家属在病房里挂起全家福照片,又在阳台上摆放了绿萝、文竹、火鹤、巴西龙骨,她每天给老头子洗头洗澡、唱歌。她最喜欢为丈夫演唱的一首歌,是当年鄂豫皖苏区普遍流传的《调兵歌》:
姐在房中闷沉沉,忽听门外要调兵,不知调哪营调哪营!
南军北军都不调,单调黄麻赤卫军,打仗有本领有本领……
主治医生指导她说,不能逮住一首歌唱,重复太多,等于在做催眠术。81床家属决定换一首不常唱的歌,她一边给首长剪指甲,一边唱起了传统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一边扭头看看他。天啊!老头子的眼皮在微微闪动。她怕是自己看走眼了,屏住了呼吸凝视患者。只见他深陷的双眼慢慢慢慢地张开,忽然像是咣啷一下,两扇窗户被推开来。
曾经的病友,音乐学院的副教授闻讯赶来庆贺。进了病房,正赶上老夫妻俩一同在吟唱《孟姜女哭长城》。他不向两位老人招呼,先悄悄打开特意带来的手提录音机录着音,然后轻声加入了吟唱,似乎他原来就是特地赶来参加友情演出的。
81床老人面部依然有些呆滞,喉咙沙哑,发音不畅。他全神贯注于吟唱的样子,让副教授深为感动。这位老军人乐感超强,不仅成功把握了乐曲独特的节奏,情绪表达也十分到位。似闻一个妇人呜咽哭泣,起而又急,止而又续。不是凭借他的嗓音,而是发自心底的情感投入,倾其所有,一览无余,恰恰适应了歌曲的内在要求。仿佛老人自身不复存在,早已成为一条小溪,以它的全部流量注入了大江大河,一泻千里奔腾而去。
夫人看见老爷子眼窝中含有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干枯多皱的面颊上滚下,如漫过一面坚硬粗筋的岩壁,滴落在土地上。他们已经度过了“金婚”,妻子从来不曾看见过男人这样动情落泪。
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规规矩矩向81床行了一个三鞠躬礼,才向老夫妻俩表示衷心祝贺。讲起《孟姜女哭长城》,副教授如数家珍:“这首歌传说起源于江苏松江孟家庄,流传到北方大地,发生了变异。曲调基础是依据‘辽南鼓乐’改编为双管独奏曲《江河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艺术剧院移植为二胡独奏曲,演出一直是采用原名加唱词。”
81床阿姨说:“啊哟!教授不讲我们哪里知道,原来这首老歌很有根底的。”
“不妨说,这首歌也同样与我有缘,由我执棒学院爱乐交响乐团对外公演,至今有三十几场了……”高淡阔论中,副教授恍然有所醒悟,不禁呼喊起来,“不对!不对!老首长这歌儿唱得有问题!我听首长和您唱的,曲子基本上就是那样,唱词明显是有区别的。不是字句上有什么具体差别,而是发声的问题。”
“老头子北腔南调,又是哼哼着在唱,发声不对有什么问题?”
“这里牵涉到古代汉语的问题,古汉语分为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经完全缺失,只在一些方言中有保存。问题就出在这里,首长跟阿姨您不同,老人家还完整保存了唱词中所有的古汉语入声字。”
副教授继续讲解说:“孟姜女的故事,最早见于公元前五四九年,秦长城尚未开始修建,而齐长城西段已经完成了。传说齐国勇士杞梁,随齐庄公攻打莒国战死,妻子千里寻夫,见到丈夫尸首向天痛哭,长城为之倾倒。可以坐实,孟姜女哭长城的歌,指的正是齐长城。”
“秦长城怎么样?齐长城又怎么样?老头子原籍山东临淄,流落到江南也已经是几辈人了。不是陕西人,不是甘肃人、宁夏人,什么秦始皇什么孟姜女,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古代齐国的首都是现在山东临淄一带,正是首长的原籍老家。我希望以后有机会,能陪同老爷子和阿姨去临淄一带走走,从当地方言里,不知是不是还能听得到古汉语入声字。”
副教授边打开先前的录音边说:“我们来放录音,当场聆听,做一个订正。”
81床家属集中注意力,在辨别老头子的吟唱发声。果然,凡遇古音入声字,他发声又快又短促,即出即收,与其他歌词唱法明显有别。以老头子的拙口笨舌,让他对照口型来模仿,怕也学不来的,他怎么竟能发出这样一种奇异的声音呢?夫人听“傻”了,百思不得其解。
副教授目不转睛地关注老人的反应。81床如同一台老式留声机,没有谁用把手重新上满了发条,留声机便永远在那里纹丝不动,不会再发出任何一点微小声音。好一阵儿,只见老人努力地抬起右手,缓缓指向音乐学院副教授竖起一个大拇指。
老红军病友给出的结论,让副教授欣喜若狂,他双手抱拳:“多谢老首长!多谢老首长!”
副教授还想把采访继续下去,夫人已经替他收拾好了录音机,递在他的手上。来访者不得不走人,刚刚转过身去,就听砰的一声,病房的门关上了。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
《万里长城万里长》是一部符号化的小说,它不着力于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不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故事简单,背后却深藏玄机。作家摈弃了现实主义繁复多样的艺术手法,引入现代派小说符号化元素,把人物的典型意义转化为一种意象,一种符号,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弹性空间。简单化扁平化叙事之下,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寓意深邃的故事。那是冰山潜藏于海水之下的八分之七,文本深处涌动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激烈碰撞的情感暗流……
正如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所说:符号是我们通过对它的认识能知道更多东西的东西。意象符号化,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密钥。小说中的人物、诸多意象,皆为含有各自特定内涵的符号,彼此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服务于人物形象,指向共同主题。
(摘编自胡念邦 金翠华《文本深层的另一种叙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倒叙的手法写老红军昏迷将近二十年,竟然还能苏醒过来的奇迹,极大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第五段对老红军吟唱《孟姜女哭长城》的描写形象传神,与《赤壁赋》中对箫声的描写方法有相同之处。
C.老红军在吟唱《孟姜女哭长城》后眼泛泪珠,是因为他感念妻子在自己昏迷期间对自己的悉心照料,不离不弃。
D.老红军以81床名之;其妻为81床家属;音乐学院的副教授的称谓就是职称,这是小说创作意象符号化的体现。
(2)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老红军比喻成老式的留声机,喻体的特点暗合老红军的经历。
B.上发条的手指的是81床家属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否则昏迷二十年的老红军无法苏醒。
C.这句话与前文写老红军的深情吟唱《孟姜女哭长城》泪流满面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从副教授的视角来写老红军,音乐让未曾经历战争的教授与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心灵相通。
(3)请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分析标题“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意义指向。
(4)文本二认为“文本深处涌动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激烈碰撞的情感暗流”,请据此分析揭示文本一所蕴含的“情感暗流”。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4引用:4难度:0.62903.微写作。
黑塞在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他将自己“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写了出来。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也说一说你的读书经历。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0引用:4难度:0.72904.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要求:立足作品,内容恰当。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不少于100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引用:2难度:0.72905.古代诗歌阅读(其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入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D.“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E.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2)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9引用:8难度:0.5290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2引用:3难度:0.52907.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写一段文字。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认真理解这段话表达的情感,写一段描写“母亲来找我,又悄悄转身回去”的情景。
要求:(1)借鉴《背影》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表达一种毫不张扬而又深深的母爱。(2)合理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3)不少于200字。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2难度:0.5290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流动人口能实现“生活方式移民”吗
随着流动人口群体的扩大、家庭移民的增多,以及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异质性的增强,对于很多远离家乡的流动人口而言,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进行。不可避免地,城市生活渗入了流动人口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改变着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改变着他们所置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材料二:“一道跨不过的鸿沟”
在对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流动人口无论相对于他们远在家乡的同乡,还是身边的城市土著,都往往显示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自报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往往较低,还更可能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农民工的污名化和歧视让他们感到无助、沮丧、没有安全感,而这些歧视经历也同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对于城市生活的融入。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来自他们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时的失落,以及面对自身与城市土著间生活质量差异所感受到的无能为力。具体而言,由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进行,他们难免会在收入和经济状况的改善之外,希望能够融入新的环境,真正地成为城市中的一员,而非永远的匆匆过客。而且,很多流动人口在来到接收城市之前就抱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期许。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诸如收入和文化歧视、户口限制、高生活成本、高房价都成为横在他们与城市生活间的巨大鸿沟。
材料三:“不匆匆也是过客”
由于城市生活的难以融入,很多流动人口都越来越现实地将接收城市作为他们快速实现资本积累的场所,而非开启新生活的地方。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流动人口平均每周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5个小时,而少7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女性流动人口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3个小时,而休闲时间持平。以上的性别差异与男性更强的需要挣钱养家的角色有关。根据我们的访谈,很多流动人口都同时兼好几份工作,以能够尽可能快速地挣钱、攒钱,完全无暇也无心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当提到攒钱的目的时,他们往往都向往着早日返回家乡或是在家乡附近的小城市盖房或是买房、结婚,做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甚至赚点小钱的小买卖。而当前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留不下的地方,无论在此做多久的停留,或早或晚,他们终究要离去。
(文/穆峥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生活不仅在改变着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也改变着他们所置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B.流动人口希望追求并融入接收城市中更加方便多样的公共设施和生活选择,希望以此能够享有更加丰富和满足的新生活,这意味着生活方式移民。
C.经济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能够自主转变生活模式并能较为顺利地融入新生活的流动人口更容易做到生活方式移民。
D.流动人口自报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往往较低,由此看来,他们会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流动人口虽然希望能够融入新的环境,真正地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由于种种原因,或早或晚,他们终究要离去。
B.经济条件本身较好的流动入口相比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的人群之中,也较少有心理健康问题。
C.流动人口无论相对于同乡还是城市土著,都显示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他们从家乡流动到城市根本没有必要。
D.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收入、文化歧视、户口限制、高生活成本、高房价等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E.男性流动人口和女性流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比城市本地人多,休闲时间比城市本地人少,他们无暇也无心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3)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现状。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引用:4难度:0.6290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个题。
一个“熬”字益人生
王晓河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②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定数。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③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④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⑤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⑥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⑦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的人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好似马拉松,熬住才能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就能柳暗花明。
B.作家池莉认为懂事需要经历,而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就是“熬”,这个“熬”就是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
C.“熬”可以创造价值,涵养性情,升华境界和人格,所以说有心志地“熬”,都是自找的。
D.“熬”并非逆来顺受、心如死灰,熬的骨子里是坚持。人们需要在“熬”中思索、奋斗、突破,方能有益人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自然,从两位作家谈论割麦写起,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中心论点“一个‘熬’字益人生”。
B.文章第③段先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越熬越有利于人生,然后用引用论证更有说服力地证明熬得住才能成功,接着引用池莉和单田芳的人生箴言证明熬的作用。
C.文章第④段列举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熬的经历越丰富,人生就越绚丽多彩。
D.文章运用比喻、引用和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尤以引用论证为最,这体现出作者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3)阅读这篇文章,你从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文本作答。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9引用:8难度:0.629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2)《荀子•劝学》中“
(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5引用:1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