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8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2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9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辛弃疾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注】①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②张南轩:张栻,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州湖北路转运使。
    这首词中多处用典,请结合词句,选择两处鉴赏其“用典之妙”。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922.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植物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感情,高度敏感。很多时候,它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低于人类,人类尚未完全发现而已。有一种叫苜蓿的植物,在欧洲能正常生长;被移植到非洲后,它会额外分泌一种激素,使得羊不愿意去吃,达到保护自身种群的目的。
    ①以便
     
    ②只是
     
    ③甚至
     
    ④但
     
    ⑤而且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64引用:12难度:0.8
  • 29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服。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母亲
    肖复兴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俯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生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拆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拆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
    B.“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
    C.《母亲》中由于“我”年少不懂事,心理上还不能接受继母,于是有意挂出生母的照片,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同时也包含着刚失去母亲的“我”对生母的思念。
    D.《母亲》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经历了“反感→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几个阶段。
    (2)《我的母亲》中多处写母亲的“泪”。请找出其中的三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中蕴含的母亲的感情。
    (3)联系全文,分析《母亲》中“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
    (4)这两篇文章和《我与地坛》都写到了母亲,都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但其中的母亲又有着不同的特点。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三篇文章中的母亲的不同特点。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1引用:3难度:0.2
  • 29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现代社会,霓虹灯取代了萤火虫,消灭了黑夜;噪音取代了夏夜的唧唧虫鸣,剥夺了耳根清净的权利;高楼林立的城市取代了荒野,遮住了地平线……我们发现,曾经熟悉的很多美好已消逝不见。
          请以“消逝的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必须符合记叙文的文体要求;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引用:2难度:0.7
  • 2925.下面的话是围绕唐诗在历史上的地位展开的,但两段话在语气上不连贯,请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过渡性句子,使前后两段语意连贯。
          唐诗浩如烟海,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在唐代,古体诗大放异彩,近体诗异军突起;诗人辈出,流派纷呈,杰作层出不穷。唐诗在艺术水平上确实达到了后人难以为继的高度,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唐时期,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的半个世纪中,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把唐诗的天空装点得光辉灿烂,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并峙,将中国诗歌发展推向顶峰。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1引用:15难度:0.9
  • 292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千古写愁的名句,请分析其艺术魅力。
    (3)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一大亮点,请从此角度分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92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3)在《登泰山记》中,“
     
     
    ”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6引用:4难度:0.8
  • 29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一份答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我们命制的答卷。这份答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你正在思考哪类题?你准备如何答好这类题?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0引用:9难度:0.1
  • 2929.按要求作文。
          一本书能够吸引我们,必然是触动了我们的灵魂,书把我们的灵魂之门打开,在里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灵魂的模样。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寒假读书,你可能在书中也发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自己,那个或是赞赏,或是鄙视,有过反思,也满怀期待的自己,那个从过去到现在又爱又恨的自己……
          请从《家》中的觉新、《我与地坛》中的“我”、《赤壁赋》中的“吾”,这三个人物中选一个或几个人物作为立足点,完成“遇见         的自己”的填空,并以此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引用:2难度:0.7
  • 29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弦诵幸未绝
    --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张曼菱
          西南联大初到云南时,文、理、法学院设在蒙自。
          正是南湖荷花盛开时,陈寅恪与吴宓一起散步。陈说:“像北平。”吴说:“像西湖。”陈寅恪写诗作二首,以此一首为最著名。
    《南湖即景》
    (一九三八年六月作于蒙自)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诗中用了“南渡”这个典故。自古北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心。历史上,凡“南渡”,就意味着丢弃北方的山河,很难再回去。
          由于这首史家之诗,“南渡”与“北归”成为诠释学人们迁徙轨迹的两个时段标记。这首诗也使得蒙自边城的南湖进入了史家的眼光中。
          文科的教授们都住在湖畔的歌胪士法式洋行里。有时年轻的教员们归来大声喧哗,独居的陈寅恪就会用手杖敲击楼板,于是人们肃然。这位半盲的学者,他的遭遇与心境,已经成为国恨家仇的象征。他是西南联大的“灵魂级”的人物。
    “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这副对联,任继愈先生对我讲过,是吴宓题赠蒙自街头一位卖粥人的。任先生说:“也没有装裱,就是一张白纸贴在墙上,去吃粥的人们都能看到。”它显示了西南联大学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学者对民间文化的同情与尊重。
          蒙自有一个周家大院,主人时常请教授们吃饭。内中的女眷楼也变成女生宿舍。吴宓命名为“听风楼”,说在那里可以听到女生的京腔,是一种安慰。可见吴宓比陈寅恪心态更加平和,与外界的联系也多。
          郑敏,哲学系女生,与穆旦同为“九叶诗人”。她的父兄们都擅长吟诗,吟的是那种清淡平和的士大夫的闲品。但她那一代青年学子意识到,诗歌不再是休闲小品,诗歌也要承载鲜血、历史和一些沉重的东西
    终于像种子,
    在成熟时,
    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射在
    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那年在未名湖畔采访政治学家赵宝煦。他说,自己年轻时最值得回忆的日子,是在美丽的昆明度过的,感觉一切都很自然,没有矫揉造作。老百姓非常淳朴,没有都市的浮华。他吟诵的是自然主义的诗:
    树特别绿,水特别蓝。
    林荫道上还没有华贵而色彩不调和的衣衫,扭动,
    所以,一切都完美,纯真。
    包起蓝头巾早起的妇人,走来汲水。
    在水边,弯着腰洗脸的,兵士们,
    嘻嘻笑着,把草鞋都弄湿了。
    我第一次看见,翠湖这么美。
          赵宝煦记得,在昆明泡茶馆,没有钱,你可以要一杯“玻璃”,就是白水。
          昆明人质朴中有一种雅,很令西南联大的师生喜爱。如,吃米线不加辣椒,就说“免红”。邓稼先多年后跟妻子回忆昆明,对每天中午五华山“鸣炮报时”,印象尤为深刻。他认为昆明非常古朴。
          当年担任鸣炮报时工作的,也是勤工俭学的西南联大学生。
          来自清有《近怀示圣陶》一诗:“健儿死国事,头颅掷不数。弦诵幸未绝,竖懦犹仰俯。”
          朱先生一家人在昆明时生活很困苦。这首诗整个的苦调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就在诗里,朱自清点出了“弦诵未绝”口号。
          朱自清之子朱乔生告诉我们,当年日军打来的时候,很多人自问:“我们能做什么?”朱自清提出:我们应该保持“弦诵不绝”。与陈寅恪的“南渡”一样,“弦诵”成为支撑“战时大学”的“骨骼性”理念。
          流传甚广的还有刘文典“跑警报”的逸事。刘文典曾拍拍肚子说:“我跑警报,是因为我这里有国学。”他认为“国学”是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刘文典为人狂傲,常贬低别人,但他这话里透露出一种对待人生价值的严格标准。
          在那种严峻的环境里,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问自己:活着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在前方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自己依然要教书读书?
          答案是:为了重建战后的中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据闻一多之女回忆,在昆明有月亮的晚上,父亲会将家人领到草地上,教小儿女们背诵《春江花月夜》。这体现了他的理想:“诗化生活”“诗化家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讲“这是中国诗歌中最美的诗”。通过闻一多的眼光看《春江花月夜》:它诉离妇游子之思,与抗战时期人们的情感有交集;还具有一些的美术元素和很多文化符号,甚合闻一多这位美术出身的教授的审美情趣。他本性是一位唯美的诗人,却在国难深重时拍案而起。
          闻一多最喜欢屈原的两句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这显示了他对时光的珍惜之心。所以他关在屋子里做学问,被人称作“何妨一下楼”主人。
          王国维说,首先是人的境界风骨,其次才来论定诗。
          这种“人、史、诗”统一的风格,在西南联大时期得以体现,纯净透明。
    (1)文中“沉重的东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2)从内容上看,文中提到吴宓的对联、赵宝煦与邓稼先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简析文章结尾画横线两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4)标题“弦诵幸未绝”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2引用:3难度:0.2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