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2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5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96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科学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献给人民,用于造福社会,这是其职责所在。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的大小与影响,因为科学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①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6引用:7难度:0.32962.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90个字。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
6月13日,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嘉兴市系列活动在嘉兴市文化馆拉开帷幕。今年,非遗优秀作品展、非遗创意展、端午系列非遗活动等20余项活动陆续在全市展开,让市民进一步了解非遗、走进非遗、感受非遗,也让非遗引领的“新国潮”更加火热。
其中,嘉兴市疫情防控主题非遗优秀作品展暨嘉兴非遗红色主题作品展在嘉兴市文化馆同步开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嘉兴非遗人充分发挥他们文化力量,用自己的非遗手艺讲好战‘疫’故事。”回忆今年以来嘉兴非遗人的付出和坚守,嘉兴市文化馆副馆长、嘉兴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晓初倍感骄傲。
疫情中,嘉兴非遗保护中心发布了《关于征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主题非遗作品的通知》,嘉兴非遗人积极响应,拿出了自己看家本领连夜创作防疫宣传作品。为了让民众安心宅在家里,非遗中心也是花式提供各种非遗“云”服务,包括网络元宵晚会、非遗“云课堂”、微博公开课等等。
截至5月底,非遗传承人创作抗疫作品673件。这些作品让文化力量从指间、从笔头、从歌声走进百姓心中,凝聚起磅礴力量,成为抗击疫情的坚实后盾。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引用:1难度:0.72963.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在文段空格处填上原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方其破荆州: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相与枕藉:
(3)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一下八句,是想象,是推测,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赋”。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周郎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
C.赤壁古战场并不在黄冈,苏轼不过是以此寄托遐想,抒发感慨,并非对历史无知。
D.“哀吾生之须臾”以下四句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
(7)下列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B.第一段客答的文字,作者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绘明月江水之景,叙曹操征战赤壁之事,发历史上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人生苦短之论,抒己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感慨;使本段精彩而见功力。
C.对于世间万物,作者主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景,得到则为己有,得不到则为“非吾之所有”;表现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D.《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作者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饰,加之造语多用对偶,声韵之美也体现了苏轼作品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8)翻译下列句子。
①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
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
⑤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引用:1难度:0.62964.下面语段是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的细节,请试着从“我”的角度来写。
母亲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色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7引用:3难度:0.72965.苏轼的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理”。请将他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用一句话说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诗改文:
(2)蕴含的哲理: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4引用:4难度:0.72966.请按提示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编者按文字进行压缩。
劳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该如何让青少年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考验着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智慧。
(1)从社会舆论角度看,劳动教育
(2)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劳动教育
(3)从实施现状角度看,劳动教育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5引用:8难度:0.62967.谈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0引用:2难度:0.42968.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题目。
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2难度:0.62969.走近千古赤壁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1)下列各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 B.白露横江(横:充满) 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 C.今者薄暮(薄:稀薄)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 顾而乐之(顾:环顾)
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材料三由赤壁场景写到周瑜,再联系到自身,抒发了豪放旷达的胸襟。
B.材料一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
C.材料三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典型。
D.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材料三的最后两句,暗含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失落,又露出儒家的底色。
(3)“江水”和“明月”是三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一组诗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因为是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明月”成为上述诗文中的核心意象。
B.由赤壁想起英雄,由江水想起时间,由月亮想起造物,三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
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变化与恒定、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
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因此诗文中的“江水”和“明月”,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启迪。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1引用:4难度:0.62970.下面加点的是一些“时尚词语”,请对其中的信息加以整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这些词语的含义加以解释。
(1)脱口秀、服装秀、发型秀、汽车秀、婚纱秀、大腕明星作秀
(2)热播、热映、热销、热线、热捧王菲、大跳狂野热舞、热裤昭示青春
(3)食品包装、真空包装、全新包装李宇春、全新包装越剧《红楼梦》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2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