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人教新版 苏教新版 鲁人新版 粤教新版 语文新版 北师大新版 华师大版
年级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中册 选择性必修下册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0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7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831.一词多义。
    者不彰                                动词,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指示代词,
     

    自言本京城女                         判断动词,
     

    为非,以吉为凶                  形容词,
     

    唯利图                                   助词,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2难度:0.6
  • 28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逻辑是思维的重要准则。我们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理性地甄别和筛选信息、审慎地接受和表达观点。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如果不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逻辑,正是甄别信息的武器之一。而要想辨别逻辑错误,首先要了解有哪些逻辑的基本规律。
          公认的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以及莱布尼兹提出并得到相当一部分逻辑学家认同的充足理由律。这四条逻辑基本规律都有着明确的界定: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如一。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能随意变更。
          不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包含互相排斥的两种思想,对同一对象不能既肯定又否定,否则,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同时加以否定。
          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判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即只有提出充分理由,论断才是可信的;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
    (1)下列四句话均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其中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以大患,固不在战矣。
    (2)社长和社团成员小周展开了一段对话,请依据小周的回答,判断其违反了哪一种逻辑规律
     

    社长:明天全社举行登山活动,你要参加吗?
    小周:谁说我不参加了?
    社长:既然你要参加,请按要求着装,并交30元的活动费。
    小周:我也没说我要参加啊!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3)分别指出下列三句话在推论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①自古红颜多薄命,可见美丽是祸不是福。
    ②不够优秀就是落后,不能前进就是倒退。
    ③诚信是一种美德,罪犯承认犯罪也是美德。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1难度:0.6
  • 2833.阅读《大战中的小插曲》中的段落,思考:本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2难度:0.7
  • 2834.“知足”思想在《道德经》中有以下几处直接的记载:
    《道德经》的“知足”思想。
    《道德经》三十三章:“知足者富。”
          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楚简本《道德经》中有“夫亦将知足,知足以束,万物将自定”的话。
          如何理解老子的“知足”思想?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6
  • 283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的关系如何?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9
  • 283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孔子曰:“追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论语•季氏》)
          材料三:曾子曰:“君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主张的人际交往的
     
    原则和
     
    哲学思想。
    (2)分点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交友之道。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837.阅读《大卫•科波菲尔》中文段,并回答问题: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我感到自己的变化只有两点:第一,我的穿着变得更加褴褛了;第二,米考伯夫妇的事,现在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重压在我的心头了。
    概括文段内容,并指出“我”此时的心情。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
  • 283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1)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段。
    (2)材料内容是违背逻辑基本规律“不矛盾律”的典型事例。根据上述事例,概括不矛盾律的基本含义。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839.难点《五石之瓠》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840.在阅读或浏览整本书的基础上,阅读与课文节选内容相关联的前后章节,填写以下表格,进一步熟悉小说相关情节内容。
    《复活》情节 情节概述 情节关键词 感悟和体会
    节选前部分
     
     
     
    节选部分
     
     
     
    节选后部分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1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