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452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323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1051.“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梦赏心亭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伤心长春草.其心耳骚人赏,自高如虚。何实而胜?莫若王谢高。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以调玉烛之明,为时和赏;以补金瓯之缺,为国寿赏。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墓,一赏有一戒存。
    (选自《景定建康志》,[宋]周应合纂,南京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注]①几希:很少。②央:未尽。③春草:指离愁。④王谢: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⑤玉烛之明:指政治清明。⑥金瓯:指国土完固。⑦张丽华: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①
     
    ”的“大赏”。(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②属于
     
    ,因为
     

    发布:2024/11/4 8:0:35组卷:428引用:5难度:0.7
  • 1052.《藤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老师的赞歌。为此,某校八年级(2)班拟开展以“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活动一:读懂师心】丽丽同学搜集了以下几则材料,阅读后,请你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材料二  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魏巍《我的老师》)      材料三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鲁迅《藤野先生》)(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师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阅读,可借用诗文名句进行批注。对上面材料的批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活动二:略表我心】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明明同学和佳佳同学进行了一番对话。明明: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打算送一张明信片给老师。
    佳佳:很好,“一日为师,①
     
    ”嘛。
    明明:明信片上的内容为一副对联,上联为“鹤发银丝映日月”,你能帮我想出下联吗?
    佳佳:哦,我想想看,那就“②
     
    ”吧。
    明明:太好了!表现出老师的一片丹心,对仗也很工整。
    (3)请你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发布:2024/11/4 5:30:3组卷:120引用:3难度:0.7
  • 105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4/11/4 5:0:1组卷:302引用:5难度:0.8
  • 1054.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要塞)
    B.杂然相(赞同)
    C.遂率子孙担者三夫(肩负,扛)
    D.曾不能毁山之一(指草木)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
    B.且焉置土石?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达于汉阴”中“阴”的理解,我们可以判断江苏省的江阴市位置在长江的南岸。
    B.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两个人的表现可看出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C.“愚公”“智叟”这两个名字在文章中很有深意,运用对比、讽刺的手法,突出愚公的“智”和智叟的“愚”。
    D.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发布:2024/11/4 4:0:1组卷:173引用:5难度:0.6
  • 105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作者主要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的?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发布:2024/11/4 4:0:1组卷:119引用:4难度:0.7
  • 1056.(1)昆虫世界要评选“最强大脑”“建筑大师”“劳动模范”“最美佳丽”,请把下面昆虫的名字分别写在各美称后面。
    隧蜂  蟋蟀  红蚂蚁  大孔雀蛾
    最强大脑:
     
       建筑大师:
     

    劳动模范:
     
       最美佳丽:
     

    (2)在《昆虫记》中,你最喜欢的昆虫是什么?请结合其习性或特点说明原因。

    发布:2024/11/4 3:30:2组卷:89引用:2难度:0.7
  • 1057.阅读从《昆虫记》中节选的三个片段,完成问题。
    【片段一】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a)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片段二】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景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b)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片段三】看来,它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它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c)当蝗虫看到它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这是谁之前,小蝗虫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了。
    (1)本文作者是
     
    (国家)的
     
    (人名),该作品被誉为“
     
    ”。
    (2)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a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蝉的无可奈何,显得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B.画线句b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破卵而出时的可爱情状,表达了作者看到蟋蟀出世的欣喜之情。
    C.《昆虫记》是一部科普作品,为我们普及了科学知识,画线句c增进了我们对切叶蜂的了解,知道切叶蜂是一种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昆虫。
    D.《昆虫记》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阅读时要发挥想象力,进入作品描写的世界,体会其文字之美。

    发布:2024/11/4 1:0:1组卷:116引用:4难度:0.6
  • 1058.阅读选文《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北之塞 惩:苦于。
    B.力平险 毕:全。
    C.寒暑 易:容易。
    D.惧其不 已:停止。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渤海 跳往助
    B.石垦壤 执经
    C.君之力 物喜
    D.不孀妻弱子 柳絮因风起
    (3)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山之高大表现移山之难,反衬了愚公移山的勇气。
    B.文中智叟和愚公妻子坚决反对移山等内容,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姿,波澜起伏。
    C.“子孙无穷”“山不加增”的言论蕴含了事物之间强弱关系可以转化的道理。
    D.愚公移山之举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与坚强毅力。

    发布:2024/11/4 1:0:1组卷:131引用:3难度:0.4
  • 1059.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②行乱其所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说明什么道理?请你再列举一个事例证明这一道理。
    (4)请结合内容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布:2024/11/4 0:0:1组卷:37引用:2难度:0.5
  • 1060.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1/3 22:30:5组卷:562引用:6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