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452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323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1081.综合性学习。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
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
(3)【节日论坛】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西方节日很感兴趣,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掀起一波波热潮。相反,中华传统节日却备受冷遇。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呢?发布:2024/11/2 16:30:7组卷:80引用:5难度:0.7108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对上面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以“征蓬”“归雁”自比,写诗人因受排挤而飘零无依的伤感;乙诗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反映诗人的思归之情。
B.甲诗颈联刻画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直”字表现烽烟劲拔之美;“长”字点出黄河横贯沙漠,“圆”字写落日给人苍茫之感。
C.乙诗写塞下秋景之“异”:四面边声、日落千嶂、长烟孤城、悠悠羌笛、满地秋霜,从视听角度描绘了旷远雄浑、凄清冷寂的黄昏景致。
D.甲、乙两诗都使用“烽烟”“落日”等意象,凸显奇美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边地生活的热爱之情。
(2)两首诗都提到了“燕然”,诗人的用意有何不同?发布:2024/11/2 15:30:1组卷:62引用:2难度:0.61083.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甲诗的作者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3)下列对甲乙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诗文都写到了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不同困难。
B.面对困难,甲诗作者和愚公都有一个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
C.甲诗中的“停、投、拔、顾”等动作,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表现。
D.乙文中的“长息”表明愚公为智叟所表现的顽固思想感到悲哀。
(4)甲诗中的“发布:2024/11/2 14:30:1组卷:63引用:2难度:0.4108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操蛇之神闻之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寓言的情节设计是为寓意服务的。如果把结尾设计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经过世代努力终于移山成功,跟借助神力搬走大山这一结尾相比,哪一个更好?请简述理由。发布:2024/11/2 12:0:1组卷:73引用:2难度:0.51085.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主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苏州园林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B.结尾作者说“不再多写了”,目的是使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斯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C.本文在使用概括句说明对象特点时,用语简短、精准。如以“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概括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园林空间营造中“适当隔断,增加空间层次”的技法,表述既准确且富有意味。
D.从逻辑上看,课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由次到主,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安排的。
(2)苏州园林花墙和廊了的设置,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的还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下面诗词名句中,哪项不可以用来现这种效果。
A.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守后禅院》)
D.青山缤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3)上文大部分段落的首句是对该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发布:2024/11/2 11:0:1组卷:71引用:5难度:0.7108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发布:2024/11/2 11:0:1组卷:200引用:8难度:0.41087.文言文阅读。
【甲】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①
(唐)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③,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④: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⑤,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选自《唐宋散文举要》)【注释】①山:指蓝田县(今属陕西)东的蓝田山(今属终南山)。王伟有别墅在蓝天的辋川。裴迪:能诗,王维好友。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②经:经书。③玄㶚:玄,水色深青:㶚,河流名。④朝雊(gòu):清晨雄雉的鸣叫。⑤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你捎信。
【断句释义】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构思探妙】
(3)两文在行文构思上皆有精妙之处。请细读两文,完善一下两张思维导图。
【语句赏析】
(4)研读【乙】文中的画线语句,其写法与以下哪一片断有异曲同工之妙。
片断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
(《答谢中书书》)片断B:
沙鸥翔集,锦鲤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选片断
【主旨深味】
(5)“天机清妙者”是指天性独特之人,你觉得陶弘景像文中的裴迪那样,是王维笔下的“天机清妙者”吗?请结合以上两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发布:2024/11/2 11:0:1组卷:72引用:2难度:0.5108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1)甲文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虽乘奔御风 ②属引凄异 ③不及返顾 ④遂从三姑又上半里
(4)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5)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哪些美丽的景致?请简要概括。发布:2024/11/2 11:0:1组卷:20引用:2难度:0.51089.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发布:2024/11/2 9:30:2组卷:943引用:13难度:0.9109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的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发布:2024/11/2 9:30:2组卷:102引用:8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