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专项突破
高效备考
全国通用
浏览次数:110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379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
11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1/1 7:0:1组卷:1956引用:10难度:0.911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完成下列各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处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委而去之
②善为国者
(2)翻译下面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处后治之
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处后治之
C.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处后治之
D.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处后治之
(4)甲乙两文论述的内容相同之处是什么?
(5)甲乙两文分别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发布:2024/11/1 4:30:1组卷:83引用:3难度:0.61123.《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书中记录的大多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实地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斯诺在开始红色中国之行之前,有一个疑问: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请你根据这一疑问,设计一份对“红小鬼”的采访提纲。
采访日期 某日清晨 地点 延安窑洞 主要采访对象 “红小鬼” 其他采访对象 当地群众 采访目的
(预期效果)
(1)问题设计
(提示:所设计问题的答案不能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采访“红小鬼”:
你叫什么名字?
你的家庭状况如何?
(2)
(3)
革命胜利后,你有何打算?
采访当地群众:
①你们对红军的印象如何?
②你们以怎样的方式支持红军?发布:2024/11/1 4:30:1组卷:112引用:3难度:0.6112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蔽,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①存:抚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宫之内。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B.所以动心忍性 忍:坚忍。 C.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D.若耽嗜滋味 嗜:喜欢,特别爱好 A.管夷开举于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 C.犹割股以啖腹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辍耕之垄上
A.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宣扬“仁政”,提出民本思想,主张“舍生取义”。
B.乙文中“贞观”是年号,“太宗”是庙号。古代文人也常有自己的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自号“醉翁”,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C.甲文除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之外,还从正面进行推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D.乙文唐太宗从抚恤百姓和杜绝纵欲等方面论证为君之道,强调治国需要贤臣辅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莫 以 天 下 无 事 四 海 安 宁 便 不 存 意发布:2024/11/1 1:30:2组卷:22引用:2难度:0.61125.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乙]武七①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②”,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入学之日,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③师。
(蒋维乔《武训传略》,有改动)[注]①武七:即武训(1838-1896),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络。③飨:宴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行天下之大道 策之不以其道 B.未或一日忘也 而或长烟一空 C.往送之门 武之学堂 D.丈夫之冠也 山东堂邑人也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居/天下/之广居
C.具/盛馔/飨师
D.慨/然/欲创建/义学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景春用反问句提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表现了他对此论断的不确定。
B.武七在入学之日先拜塾师、遍拜诸生的行为,表现了他对教育及知识的尊重。
C.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为议论文,乙文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等表达方式。
D.甲文中孟子指出不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与乙文中武七行乞建学的精神一致。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远近闻其义,咸助之。
(5)类比论证是常用的论证方法,结合甲文说说孟子是如何运用类比论证的。发布:2024/11/1 1:30:2组卷:87引用:3难度:0.5112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有什么含义?
(2)这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发布:2024/10/31 22:30:2组卷:16引用:2难度:0.71127.填空。
他对兄弟的忠诚是人尽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诉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以上文段选自新闻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记者发布:2024/10/31 20:30:2组卷:75引用:3难度:0.7112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1)选文中的“A”是,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对他的认识。
(2)请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不改变句意)
他在我印象中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发布:2024/10/31 20:30:2组卷:48引用:3难度:0.71129.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0/31 19:0:1组卷:254引用:8难度:0.8113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0/31 19:0:1组卷:383引用:15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