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专项突破 高效备考 全国通用
浏览次数:830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678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 1681.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结合课文《富贵不能淫》,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发布:2024/9/8 18:0:8组卷:10引用:2难度:0.7
  • 168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 冠:行冠礼
    B.妾妇之 道:方法
    C.与民 由:遵从
    D.富贵不能 淫:淫乱
    (2)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发布:2024/9/8 18:0:8组卷:28引用:3难度:0.5
  • 168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
    革非不坚利也
     

    ②委而
     

    ③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七里 民信
    B.然而不胜 于斯三何先
    C.域民不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D.环而攻之不胜 必不得已
    (4)【甲】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5)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发布:2024/9/8 18:0:8组卷:288引用:4难度:0.5
  • 1684.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山北之
     
     
     
    妻弱子
     
     
     
     
    朔东
     
     
     
     
    出入之
     

    发布:2024/9/8 17:0:8组卷:20引用:2难度:0.7
  • 1685.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
     

    (2)无断焉
     

    (3)始一
     

    发布:2024/9/8 17:0:8组卷:32引用:2难度:0.8
  • 1686.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发布:2024/9/8 17:0:8组卷:66引用:4难度:0.7
  • 1687.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箕běn
     

    kuí
     

    lǒng
     
    断。

    发布:2024/9/8 17:0:8组卷:59引用:2难度:0.9
  • 168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达于汉
     

    ②曾不能魁父之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发布:2024/9/8 17:0:8组卷:98引用:2难度:0.3
  • 1689.围绕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8 16:0:8组卷:128引用:2难度:0.8
  • 1690.古诗文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
    彭端淑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①鄙:边远地区。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域。③恃:凭借。④钵:和尚用的饭碗。⑤顾:难道。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与汝 [毕]尽,全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汉水北面
    C.何而不平 [苦]担心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节]季节更替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九十/天子
    B.投诸渤海尾/已而细柳军
    C.如土石何/间千二百里
    D.山不加增/环攻之而不胜
    (3)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行舟所观,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写出了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B.颈联写江中所见,以月如飞镜衬江水之平静,以云结海楼显天空之辽阔,想象奇特。
    C.尾联写内心所感,写故乡之水满怀深情万里送行,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初出四川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由喜悦兴奋到伤感惆怅的曲折变化。
    (4)下面对《愚公移山》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两人对愚公所说的话虽然角度不同,但他们对移山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C.愚公驳斥智叟的话,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关系,表达了愚公对移山成功的坚定信心。
    D.文章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
    (5)对《为学一首示子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聪敏和愚钝是可以转化的,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表现出富僧的骄矜之情、自得之貌。
    C.文章写贫僧到南海的艰难过程,是为了说明要获得成功,就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
    D.作者以贫僧喻指“昏庸”者,以富僧喻指“聪敏”者,通过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发布:2024/9/8 16:0:8组卷:32引用:2难度:0.3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