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1308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已完结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3252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181.小语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对“长征精神”略有感悟,请你围绕他摘抄的三则材料,具体说说长征精神有哪些内涵。
    【甲】但是这里却有这个“老狗”,年方17,实际上看上去像14岁,他走了这次长征,并不把他当一回事。他说如果红军要再长征两万五千里,他就准备再走两万五千里。
    【乙】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
    【丙】插图

    发布:2024/12/14 0:0:2组卷:52引用:3难度:0.5
  • 182.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问题。
          ①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②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请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3)联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选文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发布:2024/12/13 23:0:1组卷:85引用:2难度:0.7
  • 183.古诗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发布:2024/12/13 22:30:1组卷:213引用:10难度:0.6
  • 18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注释:)①浙江:指钱塘江。②既望:农历十六。③海门:浙江入海口。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至 于 夏 水 襄 陵
    ②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王命急宣(
     

    ②虽乘御风(
     

    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其远出海门(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𪩘多生怪柏
    B.其千二百里/飞漱其
    C.浙江潮/天下伟观也
    D.王命急宣/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
     
     
    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
     
    的特点,以“素湍”“回清”“
     
    ”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
     
    、色、
     
    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发布:2024/12/13 21:0:2组卷:387引用:2难度:0.3
  • 185.诗词赏析
    寻幽居不遇 
          庄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发布:2024/12/13 20:30:2组卷:62引用:10难度:0.5
  • 18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乞:乞求,请求。 ④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非愈病(只,仅仅)
    B.入则无法家士(“”通“弼”,辅佐)
    C. 傅说于版筑之间(被任用)
    D.不改作((怕,畏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A.望之蔚然深秀者。
    B.乃记之去。
    C.然不胜者。
    D.时时间进。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
    (5)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发布:2024/12/13 20:30:2组卷:18引用:2难度:0.6
  • 18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尔代夫的水上屋
    杜玮
          ①到马尔代夫旅游,不能不住那里的“水上屋”。如果说马尔代夫1000多个岛屿犹如颗颗钻石镶嵌在碧蓝的大海上,那么“水上屋”就是这颗颗钻石上的名片
          ②作为马尔代夫海边的特色建筑,“水上屋”最初只是岛上居民的住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岛上的居民已经搬进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把风情浓郁的“水上屋”留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
          ③“水上屋”的魅力首先来自于独特的建筑形式。屋子完全建在蔚蓝、透明的海水之上,十几间屋子一组,就像是蓝色锦缎上绣着一串绽放的花朵。每间屋子都是独立的、斜顶木屋的样式,依靠钢筋或圆木柱固定在大海里。屋子距离海岸有十多米至几十米,凭借一座座木桥连接到岸边。有的“水上屋”更为浪漫,没有木桥连接,而是靠船摆渡过去。住在其中,不仅能饱览海里五彩斑斓的热带鱼、鲜艳夺目的珊瑚礁以及岸边雪白晶莹的沙滩、婆娑美丽的椰树、返璞归真的茅草屋,还能聆听清亮的海鸟鸣叫……
          ④“水上屋”的设计非常别致。其室内装修一般都用木头制作,有的卧室三面都是玻璃墙,使人有一种漂浮在大海上的感觉。房间密封很严,基本上听不到外面的声音,在房间内睡觉你绝对不用担心海浪会吵醒你。还有许多“水上屋”为了让游客在房间里也可以看到水底景物,专门在屋内地板上装上玻璃,这样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观赏到海里千奇百怪的热带鱼。
          ⑤“水上屋”的设计中,必须提到的还有露台。露台的面积一般都很大,上面放几把躺椅,或是挂一张吊床。游客在清晨晚上,或仰卧躺椅,或斜倚吊床,可欣赏到绚丽、纯净的海上日出,能在满天繁星下,任思绪飞扬,沉醉在天堂般的幻境之中。露台还是下海畅游嬉戏的地方,游客可以直接从露台经过梯子,下到海里进行海水浴。很是方便。
          ⑥“水上屋”的建造和使用都很环保。盖屋顶用的材料,是在马尔代夫随处可见的棕榈树叶。由于棕榈叶含有大量的胶质且非常柔韧,用它做屋顶,除了凉爽和居住舒适外,还有耐盐、耐碱、抗风、防水、防虫、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当地,人建房前,先将棕榈叶采摘下来进行挑选,然后晒干,再把它苫成厚厚的草帘,一层一层铺在屋顶上。铺好后,为防止棕榈叶被风吹掉,还要用结实的细绳在屋顶拦上几道,进行加固。
          ⑦游客住宿时产生的垃圾和污物是不能排放到海里去的。因此,这里的卫生间多采用智能、环保、节能的设计,废物、废水都有专门的回收设备,以保证“水上屋”不向大海里排放任何污物。为节约用水,有的“水上屋”卫生间还安装了节水装置,能自动收集洗澡水和净手水,通过添加节水专用制剂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⑧“水上屋”无疑是上帝赐给马尔代夫的最好礼物。
    (1)这篇文章的③至⑦段介绍了马尔代夫“水上屋”的哪些特征?
    (2)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3)文章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第①段中的“名片”一词?
    (5)文章第④段“其室内装修一般都用木头制作”一句中,加点的“一般”可以删除吗?说说理由。

    发布:2024/12/13 18:30:1组卷:472引用:5难度:0.5
  • 188.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这一声”指的是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
    (3)“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

    发布:2024/12/13 16:30:8组卷:85引用:4难度:0.5
  • 189.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2)试分析“白云千载悠悠”中“空”字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3)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发布:2024/12/13 15:30:1组卷:200引用:2难度:0.6
  • 19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作者是
     
    (人名)。
    (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叙事为主,交代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化动为静,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C.颈联两句诗,描摹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美极了。
    D.尾联诗人借家乡之水对自己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发布:2024/12/13 14:0:1组卷:69引用:2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