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1376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已完结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3371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221.关于萤火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发布:2024/12/12 3:0:1组卷:400引用:9难度:0.9
  • 222.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两首词都记“梦”,请分别概括“梦”中的经历。
    (2)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发布:2024/12/12 1:30:1组卷:37引用:2难度:0.6
  • 22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2 1:30:1组卷:664引用:8难度:0.8
  • 224.阅读唐代李贺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
     
     
    。全 诗采用了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 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 决心。

    发布:2024/12/12 0:30:1组卷:274引用:4难度:0.6
  • 225.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浣溪沙
    [宋]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 行
    [宋]叶 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
     
    ,这从“
     
    ”一词可以看出。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发布:2024/12/11 23:30:1组卷:133引用:3难度:0.7
  • 226.口语交际。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书,陪伴着我的成长。童年时,母亲带着我,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之后,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会铭记住。‘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读书故事,你大概也会联想到自己从书中受益的故事吧。在“用书香涵养精神力量”的读书交流会上,请你向同学们讲述你类似的读书故事。(100字左右。)

    发布:2024/12/11 20:30:5组卷:38引用:4难度:0.8
  • 227.按要求答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每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发布:2024/12/11 19:0:1组卷:260引用:19难度:0.7
  • 228.古诗阅读。
    【甲】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通“殂”,死亡。
    【乙】
    野   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丙】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__________。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此时。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
    (1)用“/”给【甲】文画线的句子短句。(限断4处)
    父 死 不 葬 爰 及 干 戈 可 谓 孝 乎 以 臣 弑 君 可 谓 仁 乎?
    (2)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整理有误的一项是
     

    A.联系:【甲】文“及饿死”的“且”与《愚公移山》中“年九十”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
    B.分类:兵(“左右歌之”)、义(“不食周粟”)、东(“伐纣”)用法相同,归为一类。
    C.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直谏--隐居”这三个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
    (3)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A.“叩”: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跪拜磕头。B.叩:通“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
    (4)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这首古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的典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发布:2024/12/11 19:0:1组卷:115引用:3难度:0.5
  • 229.古诗词阅读,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恰当地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诗的后四句既有行军场面的描写,又表达了战士们奋战沙场、视死如归的精神。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呈现的画面。

    发布:2024/12/11 19:0:1组卷:143引用:3难度:0.7
  • 230.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
     
    国的记者
     
    (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
    (2)同学们,《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读本,你应该读得差不多了吧,书中最能打动你的人物是谁呢?试以人物的事例简单分析打动你的原因。

    发布:2024/12/11 17:0:1组卷:125引用:7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