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1378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已完结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3374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25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0 17:30:1组卷:1220引用:8难度:0.9
  • 252.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列各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4/12/10 16:30:6组卷:25引用:3难度:0.6
  • 25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2024/12/10 16:30:6组卷:424引用:5难度:0.9
  • 254.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以下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举:
     

    ②衡:
     

    (2)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选文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发布:2024/12/10 13:30:1组卷:12引用:3难度:0.6
  • 255.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发布:2024/12/10 13:30:1组卷:2205引用:27难度:0.7
  • 25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发布:2024/12/10 11:0:1组卷:261引用:4难度:0.5
  • 257.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发布:2024/12/10 11:0:1组卷:677引用:31难度:0.5
  • 25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和“
     
    ”。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发布:2024/12/10 11:0:1组卷:38引用:2难度:0.8
  • 259.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各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根据选文,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去仙台学医。
    (2)文中对藤野先生衣着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和性格?
    (3)“我”看到藤野先生为“我”添改的讲义后,感到“吃惊”“不安”“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藤野先生与“我”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的内容。

    发布:2024/12/10 10:0:2组卷:116引用:8难度:0.8
  • 260.按要求仿写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这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上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根据以上材料,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发布:2024/12/10 5:30:2组卷:63引用:5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