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2729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已完结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1195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270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②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③供,付托。
    (1)说说颔联中“隔”的含义?
    (2)同是写《野望》,试结合相关内容比较本诗与王绩的《野望》中的“望”有何不同?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3引用:2难度:0.6
  • 27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释】①所以:……的原因。 ②项籍:指项羽。③轻:轻易。④锋:军队的锐气。⑤弊:疲困。⑥子房:张良。 ⑦淮阴:指韩信。⑧王:称王。⑨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百里奚于市
     

    空乏其身
     

    ③行乱其所为
     

          ④于词色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3)甲文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4)甲文通过列举几位古代贤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和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就大业者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是
     
    。(每空限填2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3引用:4难度:0.7
  • 270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①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③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_______。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选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2)选文第②段的四个反问句,其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3)用课文原句补全第③段空白。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4引用:4难度:0.5
  • 2704.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焉置土石 九十
    B.不若孀妻弱子 益其所不能
    C.投渤海之尾 法律
    D.聚而谋 斯是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之力 扶苏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C.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杀众
    D.告之 皆以美徐公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甚矣,汝之不惠!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3引用:1难度:0.7
  • 270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3)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4)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文章突出说明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1引用:1难度:0.9
  • 270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3)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62引用:7难度:0.3
  • 2707.“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
     
    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要抓住所选季节的特点,尤其是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比如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暴雨倾盆,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雪花纷飞等。
    (2)除了写某一季节独有的景致,还可以写某个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
    (3)要把“我”对所选季节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54引用:12难度:0.7
  • 270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石崖
    张缙彦
          郭东四五里有山曰白石崖,土人所云上阳哈达也。隔河望之,若白垩画墁,其嵯岈欹折,殊少秀色,游人每每阻水不至,憩沙岸上。岸多柳株杂树,夏秋青荫可爱,凉风拂拂河下多鱼鳖钓者垂竿举网,日集其下。至冬水腹坚,褰裳回可渡,层雪平铺,恍如在玉砌上行。以木结架,谓之冰车,人牛可引。抵崖逼视之,则断岸千尺,怪石嶙峋,前所见如白垩画墁者,皆山之空处,草木不长,千百年风雨所剥蚀,濯濯然也。杳冥深郁,乱石相撑。攀藤棘,取径而上,及半有大石三,方如矩,平如砥,可坐三五人,在北二石,相去尺有咫,南一石约五步外。时仆人具酒食,二三同游,各据一石,仆人拨藤刺传盏,心意旷然,不知其尘凡间也。
    (选自《宁古塔山水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集其下
     

    山之空处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
    凉风拂拂河下多鱼鳖钓者垂竿举网。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木结架,谓之冰车,人牛可引。
    ②时仆人具酒食,二三同游,各据一石。
    (4)小山向你提了个问题:“白石崖在夏秋季和冬季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请你思考并作答。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64引用:1难度:0.3
  • 270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书》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3)赏析理解语句。
    ①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②说说第⑧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但她总把它端端 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70引用:7难度:0.5
  • 27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
     

    (2)概括本段内容。
    (3)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4)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5)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6)用“‖”分三层。
    (7)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9)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10)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连用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1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12)“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①“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②“进去吧,里边没人。”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15)“我赶紧拭干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16)文中“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和“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分别属于
     
    描写和
     
     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
     

    (17)选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中的“混”有什么表达效果?
    (18)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9)这段话着重描写父亲哪一特征?描写这一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1引用:1难度:0.4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