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2629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已完结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1131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274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3)第⑦至⑩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22引用:7难度:0.3
  • 2742.结合课文《一着惊海天》填空。
    (1)《一着惊海天》是一篇
     
    。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人们
     
    的心情,表达了热烈赤诚的
     

    (2)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使用了
     
     
    等修辞。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12引用:6难度:0.8
  • 274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郑之鄙人学为(雨具)。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打水的用具)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郑之人学为盖
     

    用盖者
     

    ③越有农者
     

    ④三年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什么共同特点?
    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4)郑之鄙人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7引用:1难度:0.7
  • 2744.五位矿工在一次事故中,被困于井下,只有一个人戴着手表,他们约定每半小时报时一次。这个报时的人最初半小时报时一次,渐渐变成了四十分钟、五十分钟、一小时……他们终于等来了地面救援。这是否与诚信相悖?请说出你的探究。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4引用:7难度:0.9
  • 2745.阅读下面有关某县土地沙化状况的统计资料,回答后面问题。
    某县土地沙化面积变化表(单位:亩)
    时间 1949年 1979年 1988年 1991年 1998年 2010年
    面积 50亩 100亩 140亩 210亩 300亩 380亩
    (1)我的发现:
     

    (2)我据此向土地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3)班里开展“爱我家乡,护我土地”活动,需要拟写一条文学性宣传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我准备的是: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1引用:3难度:0.7
  • 2746.永定河上的卢沟桥,
     
    (创建、修建、建造、建筑)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甲)桥宽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乙)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丙)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
     
    (赞赏、赞叹、欣赏、称赞)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
     
    (欣赏、赞赏、赞叹、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荚,“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1)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2)解释加点的字。
    世界
     

     

    卢沟
     

     

    (3)说出加黑字在文中的作用。
    约:
     

    几乎:
     

    之一:
     

    从没:
     

    (4)“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是从文中取出的,应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最合适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5)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指
     
    方面。
    A.结构  B.形式  C.结构与形式  D.价值
    (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5引用:1难度:0.7
  • 2747.下面五个句子分为三组,均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一组是(  )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③山悉赪壁霞举,若红云秀天。(《丹水》)
    ④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汾水》)
    ⑤夹岸连山,联峰接势。(《汾水》)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75引用:1难度:0.7
  • 2748.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孩子乐得直跳。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工作。当时的用纸要自造。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请在题后的方框内依次填上最合理的序号。
    ①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
    ②余老太太离休了
    ③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
    ④那不只是一盆花
    这四句话的顺序应是:
     
     
     
     

    (2)标点运用。
    ①第二段中“老延安”加引号的作用是
     

    ②关于文中第三自然段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下面有两种意见,其中正确的一种是
     

    A.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B.省略号后面还应当再加一个句号。
    (3)修辞方法。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比喻词是
     
    ,喻体是
     

    (4)下面是关于这篇短文中心意思的概括,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马兰花清香而朴素的特征。
    B.说明余凤英喜爱马兰花是为了用马兰草给孩子编制玩具。
    C.表现了余凤英晚年非常怀念在延安的生活。
    D.表现了老一辈意味深长地把奋发向前的进取精神传给下一代。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93引用:2难度:0.5
  • 2749.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B.百里举于:集市
    C.于色:征验、表现
    D.出则无国外忠者:敌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其心志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性的
    D.人恒,然后能改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首先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又重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C.孟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这篇文章要告诉人们,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69引用:2难度:0.5
  • 2750.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3)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5)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8引用:3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