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中考必刷
开放性试题
高效备考
浏览次数:1526
更新:2025年05月08日
|
原创
![]() |
中考备考、热点专题、命题分析、模拟训练
浏览次数:4209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911.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①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云归而岩穴暝 A.名之者谁 大名鼎鼎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豁然开朗 C.野芳发而幽香 整装待发 D.朝而往 朝思暮想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 黄鹤楼 醉翁亭记(节选) 关键词选取 ① 乐 内容概括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表现了思乡的情绪。 ②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7引用:2难度:0.5291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景致”中“致”的意思是
(2)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
(3)第二自然段中,“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句中“补”字用得准确吗?说说你的看法。
(4)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7引用:3难度:0.529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红军旅伴 ①他们来历不同,但是同普通中国军队相比,是真正的“全国性”的军队,后者一般都按省份不同分别编制的。他们的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只不过是时常作为开善意的玩笑的材料。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他们真的吵架。事实上,我在红区旅行的全部时间中,我没有看到红军战士打过一次架,我认为这在年轻人中间是很突出的。
②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的缘故。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③他们在路上几乎整天都唱歌,能唱的歌无穷无尽。他们唱歌没有人指挥,都是自发的,唱得很好。只要有一个人什么时候劲儿来了,或者想到了一个合适的歌,他就突然唱起来,指挥员和战士们就都跟着唱。他们在夜里也唱,从农民那里学新的民歌,这时农民就拿出来陕西琵琶。
④他们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⑤就拿我所见到的来说,农民们对我的红军旅伴并无不满的流露。有些农民似乎还十分友善,非常向着他们——这同最近分配土地和取消苛捐杂税大概不无关系。他们很自愿地把他们的一点点吃的东西卖给我们,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苏区的钱。我们在中午或傍晚到达一个村子时,当地苏维埃的主席就立即给我们安排住处,指定炉灶给我们使用。我常常见到农村妇女或她们的女儿自动给我们拉风箱生火,同红军战士说说笑笑——对中国妇女来说,特别是对陕西妇女来说,这是非常开通的一种现象。
⑥在路上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一个青翠的山谷中间的一个村子里歇脚吃中饭,所有的孩子们都来看他们头一次看到的洋鬼子。我决定考他们一下。
⑦“什么叫共产党员?”我问道。“共产党员是帮助红军打白匪和国民党的人,”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开腔道。“还有呢?”“他帮助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那什么叫资本家呢?”这个问题可难住了一个孩子,可是另外一个孩子回答说:“资本家自己不干活,却让别人给他干活。”这个答复也许过分简单化了,不过我继续问:“这里有地主和资本家吗?”“没有!”他们都齐声叫道,“他们都逃跑了!”“逃跑了?怕什么?”“怕我们的红军!”
⑧“我们的”军队,一个农村孩子说“他的”军队?显然,这不是中国,但是,如果不是中国,又是什么国家呢?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1)第①段中“普通中国军队”和“真正的‘全国性’的军队”分别指的是什么?
(2)第②段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你认为这个原因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这些“红军旅伴”具有怎样的特点?
(4)谈谈你对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4引用:1难度:0.72914.本文《蝉》大量使用了文学笔法,读来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提示: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或举例回答。)
(1)有情节。如:
(2)有描写。如:
(3)有感情。如:
(4)有拟人。如: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4引用:2难度:0.92915.名著阅读。
红军过草地、保尔修铁路【阅读点睛:革命的生活充满了种种难以言喻的艰辛。无论是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之旅还是保尔和修路工人困难重重的筑路工程,都浸透着革命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甲】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自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红军现在到达了甘肃边境。前面仍有几场战斗,任何哪仗如果打败,都可能是决定性的失败。在甘肃南部部署了更多的南京、东北、回民军队要拦阻他们,但是他们还是闯过了所有这些障碍,在这过程中还俘获了回民骑兵的几百匹马,原来一般都认为这些骑兵能一举把他们消灭掉的。他们筋疲力尽,体力已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终于到达了长城下的陕北。一九三五十月二十日,即他们离开江西一周年的日子,一方面军先锋部队同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已在陕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小小根据地的二十五十六十七军会师。他们现在只剩下了二万人不到,坐下来以后方始明白他们的成就的意义。
【乙】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一条新修的路基从车站的石头货台伸向森林。路基周围是蚂蚁一样密集的人群。
讨厌的粘泥在靴子底下扑哧扑哧直响。路基两旁的人们狠劲地挖着土。铁器发出沉重的撞击声,铁锹碰着石头,铿然作响。
雨像用筛子过的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冰冷的雨水渗进了衣服。雨水也冲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如同稠粥从路基上淌下来。
湿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
修筑的路基一天比一天延长,不断伸向密林深处。
离车站不的地方,有一座石头房的空架子,凄凉地立在那里。里面的东西,凡是撬得下、拆得开、砸得动的,早就被洗劫一空了。门窗成了张口的大洞;炉门成了黑窟窿。房顶也破烂不堪,好多地方露出了椽子。
唯一没有遭劫的是四个房间里的水泥地面。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里外湿透、溅满泥浆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觉。大家在门口拧衣服,脏水一股股流下来。他们用最难听的话咒骂这恶劣的天气和遍地的泥泞。水泥地面上薄薄地铺了一层干草,他们紧挨着睡在上面,相互用体温取暖。衣服冒着气,但是从来没有干过。而水渗过挡窗洞的麻袋,滴落到地上。雨点像密集的霰弹敲打着屋顶上残留的铁皮。冷风不断从破门缝里吹进来。
厨房是一座破旧的板棚。早晨大家在这里草草吃完茶点,就到工地上去。午饭是单调得要命的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几乎跟煤一样黑的面包。
(1)联系原著,说说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原因以及保尔筑路的原因。(内容理解)
(2)从两段选文来看,红军与筑路工人面对的困难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内容理解)
(3)从红军过草地和筑路工人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6引用:1难度:0.92916.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是阅读纪实作品的最基本要求,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某个真实人物故事或真实事件的概括,谈谈你运用“把握纪实作品事实”方法读书的收获。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4引用:3难度:0.829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2)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7引用:3难度:0.72918.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李白与杜甫,世称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5引用:1难度:0.72919.从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中任选其一为题,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写一篇百字左右的片段文。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6引用:1难度:0.92920.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
(4)“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
(5)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6)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7)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8)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43引用:2难度: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