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1463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 |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3432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301.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 ①。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 ②,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 ③, 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选文中有四处空出来的句子,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A.①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②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③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④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B.①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②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③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C.①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②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③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D.①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②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③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④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A.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两个并列的段落,是在前文的回忆中自然引发出的情感。
B.后两段抒写母亲离我而去所带来的哀痛和自己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C.这四段在前文具体叙述的许多事情的基础上,转而以说明、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怀念。
D.“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3)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准确简练、清浅平实、用词严谨、描摹细致生动。
B.朴素平实、明白如话、感情深沉、极能打动读者。
C.抒情自然、感染力强、深入人心、清新自然含蓄。
D.朴素平实、论证严密、说理透彻、描摹细致生动。发布:2024/12/8 11:0:1组卷:43引用:3难度:0.530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发布:2024/12/8 10:30:2组卷:1326引用:5难度:0.4303.阅读《赤壁》,完成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以“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
(2)本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清代高鼎《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写到了“东风”。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东风”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发布:2024/12/8 10:0:2组卷:223引用:5难度:0.7304.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背影(节选)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í__________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狼jí
(2)说说选文第②-③段的作用。
(3)第④段中,两处“终于”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4)①第⑤段中,作者写了父亲送“我”上车时的一系列小事,比如照看行李、
②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的不喜欢。
B.写父亲“嘱咐”“踌躇”等,表明父亲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D.作者写“勾留南京”一笔带过,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发布:2024/12/8 7:30:1组卷:206引用:5难度:0.530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甲]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乙]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1)从[甲]段文字,可以看出周恩来具有怎样的品质?
(2)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国民党持怎样的态度?发布:2024/12/8 7:30:1组卷:25引用:3难度:0.630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
发布:2024/12/8 7:0:1组卷:276引用:5难度:0.8307.名著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1)此语段选自法国作家
(2)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发布:2024/12/8 4:30:1组卷:962引用:10难度:0.730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三章》)(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为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节选自《能改斋漫录》卷十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B.往之女家 与儿女讲论文义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非木柿 D.往送之门 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甲文中孟子把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类比,流露出对公孙衍和张仪的不屑、鄙视。
C.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住进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最正确的位置——义,走着最正确的道路——礼。
D.乙文中范文正公到灵祠向神灵祈求他日当宰相或做良医,他认为大丈夫的志向应是为老百姓谋取利益。发布:2024/12/7 22:0:2组卷:52引用:3难度:0.7309.阅读下面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乙]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1)(乙)段材料涉及红军在长征中关系重大的一个事件,请写出该事件的名称。
(2)综合(甲)(乙)两段,简要概括埃德加•斯诺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发布:2024/12/7 20:30:1组卷:128引用:2难度:0.7310.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语句是:
(2)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 D.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
(3)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
(4)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5)画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换,为什么?发布:2024/12/7 20:0:1组卷:431引用:10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