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1554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 |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3495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34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 道阻且长 得过且过 B.杂然相许 屋舍俨然 焕然一新 C.汝之不惠 览物之情 持之以恒 D.始一反焉 窥谷忘反 辗转反侧
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翻译:我跟你们尽力克服艰险,让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理解:愚公用反问的语气,强调移山之易,说服家人积极投入移山大业之中。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并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坚信人力是无穷无尽的,对移山大业定能成功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愚公和蜀地贫僧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③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④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③钵: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④顾:难道,反而。发布:2024/12/6 9:30:1组卷:40引用:2难度:0.534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片中的“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发布:2024/12/6 9:30:1组卷:206引用:2难度:0.73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第二句中的“车马”是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发布:2024/12/6 9:0:1组卷:361引用:5难度:0.7344.【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节选自《史记•周亚夫军细柳》)【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注释】①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a.军中不得驱驰 ①鞭马前进。 ②驱逐。 ③行进。 ④逼迫。
b.广驱骑腾而上胡儿马 ①短时间。 ②猝然;突然 ③始;初。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天子为动
②已而之细柳军
③以故得脱
④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②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4)细柳营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含义丰富,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5)周亚夫和李广都是“真”将军,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发布:2024/12/6 8:30:1组卷:73引用:4难度:0.534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释】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匮:穷尽 C.惩山北之塞 惩:惩罚 D.公犹夷不能决 决:决断或决定
例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投诸渤海之尾
B.甚矣,汝之不惠
C.家人有止之者曰
D.公善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发布:2024/12/6 7:0:1组卷:29引用:4难度:0.634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2)在以“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为主题的班会上,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现在该你发言了,你将说点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了你要说的话。(100~120字)发布:2024/12/6 6:30:1组卷:343引用:12难度:0.5347.填空题。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发布:2024/12/6 6:0:1组卷:140引用:5难度:0.834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6 5:0:1组卷:2164引用:21难度:0.9349.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①后患。驱天下以从②欲,罄③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④.遂以四海之尊,殒⑤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注释】①虞:考虑,防范。②从:同“纵”。 ③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④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⑤殒:死亡。
(1)甲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名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举于士
②法家拂士
③敌国外患
④恃其富强
(3)翻译甲文中画线语句。
(4)甲文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5)甲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乙文,简要说明“死于安乐”在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发布:2024/12/6 3:30:2组卷:74引用:5难度:0.7350.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 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发布:2024/12/6 3:0:2组卷:47引用:3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