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265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1969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7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1/19 13:0:2组卷:1570引用:9难度:0.9
  • 7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人恒 然后能改恒
    ②其母引刀 其织
    益其所不能
    ④自 之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发布:2024/11/19 12:30:1组卷:30引用:2难度:0.5
  • 713.下面两段文字都是对蟋蟀的巢穴的介绍,哪一段应该出自《昆虫记》?请根据你对《昆虫记》的阅读理解,作出判断并简要写出两条理由。
    【甲】蟋蟀的洞穴往往有个下垂的房檐,既防雨淋又防敌害。洞口大小,手指粗细,天亮时蟋蟀用牙齿啄泥堵住洞口,夜晚活动时掀开巢穴里面的上盖。洞内情景是:一个凹形槽内,拇指般粗细,长度20厘米上下。走到通道尽头的宽度刚好可以容蟋蟀转身,洞里光滑湿润、洁净整齐,留有前后洞口,便于通风、活动和遇险时逃逸。
    【乙】蟋蟀比它们更要聪明得多。它轻视偶然碰到的隐处,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宅的地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暖阳光的地方。它不利用既成的洞穴,因为不适宜,而且草率;它的别墅都是自己一点点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最低下的动物,却可以有一个完善的住宅。它有一个家,它有平静的无上的隐之所。

    发布:2024/11/19 9:30:2组卷:276引用:8难度:0.8
  • 7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入 户:门
    B.无与为乐者 念:思念
    C.怀民亦未 寝:睡觉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与步中庭 山门圮
    B.欣起行 则天下之事
    C.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无丝竹之乱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B.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何夜无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尽在其中。

    发布:2024/11/19 9:30:2组卷:94引用:3难度:0.2
  • 715.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
    B.是焉为大丈夫乎/志,与民由之
    C.丈夫冠也/戒
    D.一怒诸侯惧/学实习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下面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先破后立,有力的阐述了孟子“何谓大丈夫”的观点。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的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本文很多语句应该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都应当重读。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发布:2024/11/19 8:30:1组卷:31引用:2难度:0.6
  • 716.阅读《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完成问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周亚夫细柳 可夺帅也
    B.上自 其筋骨
    C.于是上使使持节诏将军侧 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D.军中不得驱驰 遂许先帝以驱驰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胡(用来)
    B.已而细柳军(往、到)
    C.天子至(将要)
    D.天子动(为了)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一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群臣皆惊”,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发布:2024/11/19 8:30:1组卷:94引用:4难度:0.6
  • 717.苏州园林(叶圣陶)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乳。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翦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翦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6)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7)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彻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盲,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9)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检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其整体特征为:
     
    。(用原文的话回答)
    (2)请把第4段划分为两层(用“|”在下面的序号间划),并说说其结构形式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第3段除使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5段写到“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申是不足取的”依据本文看,你认为“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的内涵是什么?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5)请问第7、8、9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发布:2024/11/19 8:30:1组卷:46引用:5难度:0.6
  • 71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出自《与朱元思书》【乙】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②国人奇之,告于朝。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出自《杨靖与猴弈》注释:①西番: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②遁:隐身。③诏:(皇帝)下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①风烟
     

    ②猛浪若
     

    于山中树下
     

    言杨靖善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老猴“遂败”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洗练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B.甲文中“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那些高谈阔论者对朝廷的厌烦。
    C.两文中“负势竞上”“一老猴于树上”“上诏征能弈者”里三个“上”意思都不一样。
    D.甲文主要以摹写清丽奇秀的景物为主,乙文主要以简练明快又生动流畅的叙事为主。

    发布:2024/11/19 7:0:2组卷:87引用:2难度:0.4
  • 719.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焉置土石 九十 益坚
    B.始一 举一 客为主
    C.汝之不 未遍 小恩小
    D.汝心之 不可彻 不化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理解:愚公的妻子认为,仅凭愚公一个人的力气很难把太行山、王屋山挖平,应该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挖平大山。
    [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识到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代坚持,就能移走大山,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智叟。
    (3)阅读选文和下面材料,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并结合两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发布:2024/11/19 7:0:2组卷:39引用:2难度:0.6
  • 72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舜于畎亩之中
     

    ②必先其心志
     

    益其所不能
     

    则无敌国外患者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一段共87个字,只有两个句号,句子貌似太长,可否增加句号?说说理由。

    发布:2024/11/19 7:0:2组卷:17引用:2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