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314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009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8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
    [宋]王禹偁
    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
    争偷暖律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
    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
    幽怀远慕陶彭泽,且撷残英泛一觞。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秋天,时诗人谪宦商州一年。②暖律:温暖的节候。③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④陶彭泽:东晋诗人陶渊明。
    (1)首联通过“狼藉”“撒”“几丛”“卧”等词语,写出菊花
     
     
    等特点。
    (2)同是写菊,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发布:2024/11/15 9:0:1组卷:104引用:4难度:0.7
  • 8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1/15 8:30:1组卷:778引用:16难度:0.7
  • 813.名著阅读。
    填空题。
          为了民族未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创下了①
     
    的壮举(《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除魔,途经火焰山时,和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留下了 ②
     
     的故事(《西游记》);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尊,简•爱对罗切斯特发出了经典的爱情宣言:③
     
    (请用一句话概括)(《简•爱》)。

    发布:2024/11/15 7:0:1组卷:199引用:8难度:0.7
  • 8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山北之塞(苦于)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竹短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C.子孙担者三夫(肩负,扛)
    D.甚矣,汝之不(同“慧”,聪明)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年九十 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身已入半,露尻尾
    C.我之死,有子存焉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帝感其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妻献疑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莲,花君子者也
    C.山不加增 其将固可袭虏也
    D.河曲智叟亡 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故事背景,以“方七百里、高万仞”表明太行、王屋二山面积之大、山势高陡,为下文移山、负山的情节做铺垫。
    B.对待愚公移山一事,愚公之妻“献疑”、河曲智叟“笑而止”,二者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与阻止的态度。
    C.文中的两个老人一“愚”一“智”,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似褒实贬、似贬实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发布:2024/11/15 6:30:1组卷:21引用:2难度:0.7
  • 81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1/15 6:30:1组卷:2820引用:26难度:0.7
  • 81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材料二】
          当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时,我的人生道路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过去的40多年中,我和妻子伊莎白是指在中国度过的,并且以中国为家,其中部分原因,也与读《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当《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首次出版时,我在西班牙国际纵队战斗,那时我被派到后方执行任务,有机会读到了此书。斯诺关于中国苏维埃区域的报道打动了我。
    --柯鲁克《“红星”指引我到中国来》(1988年)【材料三】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像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幸运的是朱德马上就被全世界作家所注意,我现在竟有机缘得到一些最近的材料。“西安事变”以后,就有人到苏区去访问,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下面简述的朱德自传,是朱德亲口对韦尔斯女士说的,这改正了过去许多不确的记载。它里边没有富有戏剧性的叙述,这对于朱德是不公平的。正如韦尔斯女士所说,“朱德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但作为他的生涯的真实记载,下面的自传仍有无限的价值。
          朱德这样叙述他一生的经历:“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我家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我六岁时,进了一个丁姓地主的私塾。他要我缴学费,而且待我很坏,好像这是慈善事业似的。我在家里吃饭睡觉,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我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我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
          反正朱德不是圣人,但是在他的自己人中间,在穷人--毕竟他们占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中间,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他在一段的时间内,曾经高举解放的火炬,在那些为中国的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中间,他的名字已经永垂不朽。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一中朱德感谢母亲教给他革命的意志,这种意志在红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材料三及《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相关品质
    朱德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
    瓜充饥。
     
     
    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管理部队很有方法。 有勇有谋
    彭德怀
     
    勇敢无畏
    (2)作为一部纪实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既能客观报道,又能对人物进行独立评价,你能结合材料三谈一谈这一写作特点吗?
    (3)小北看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尝试还原当时斯诺采访的提纲,请你结合材料三和他一起来完善。
    采访人物 红军将士们
    采访目的 了解朱德在军中威望高的原因

    采访问题
     

     
    (4)白求恩在致友人信中说:“下决心来中国抗战就是因为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学者休梅克说:“感谢埃德加•斯诺,感谢他出了一本‘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的书’。”结合三则材料,你怎么理解“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

    发布:2024/11/15 5:30:1组卷:99引用:2难度:0.7
  • 817.选出下列关于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发布:2024/11/15 5:0:1组卷:575引用:5难度:0.6
  • 818.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发布:2024/11/15 3:0:1组卷:924引用:6难度:0.7
  • 819.根据内容填空。
          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1)
     
    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这位鲁迅认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而且增加勇气”的老师是   (2)
     
    ;简•爱曾经说过,自己“所获得的一些最宝贵的学识,都要归功于  (3)
     
    的教育。”

    发布:2024/11/15 3:0:1组卷:196引用:13难度:0.8
  • 820.课内现代文阅读。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ǎo
     
      无消息
    (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3)“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文中哪两件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其中原因是什么?
    (4)“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一句中“他的性格……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明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线索分明线与暗线,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这里称那些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思想狭隘的中国留学生为“爱国青年”,实则讽刺。
    C.“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在“漏”字旁边加上一个圈,暗中讥讽鲁迅考前得到泄漏的试题才得到高分的。
    D.“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鲁迅之所以说谎,是不想看到关心他鼓励他的藤野先生凄然伤心。

    发布:2024/11/15 0:0:4组卷:34引用:3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