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345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060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871.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节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两段文字的作者是
     
    (朝代)的孟子,他是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根据选段,作战胜利除了依靠“人和”还需要依靠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3)用现代汉代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孟子文章的雄辩色彩体现在论证的层层推进,如《天时不如地利》分三步推断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请加以简述。
    (5)孟子文章的雄辩色彩也体现在善用排比,论证充分有力。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第二段,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发布:2024/11/12 22:30:1组卷:50引用:3难度:0.6
  • 87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各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这是一首律诗。
    B.诗人通过写“昔人已乘黄鹤去”表现自己对“昔人”的羡慕,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C.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D.颈联描写了一幅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深绿,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发布:2024/11/12 22:30:1组卷:65引用:3难度:0.6
  • 873.“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表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句中的“他”是(  )

    发布:2024/11/12 21:0:2组卷:298引用:2难度:0.8
  • 874.《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请结合书中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谈谈原因。

    发布:2024/11/12 17:30:1组卷:106引用:3难度:0.5
  • 87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发布:2024/11/12 17:30:1组卷:170引用:8难度:0.8
  • 87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按照年代顺序,两文的作者依次是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乙】文中加点的“与”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B.【甲】文中的四字句和【乙】文中的长句、短句都有音韵的美感。
    C.【甲】文写景有高低的变化,【乙】文写景则有动静、远近的变化。
    D.【甲】文先发表感慨再写景议论,【乙】文先叙事写景再抒情议论。
    (4)【甲】文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
     
    之情;【乙】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
     
    之情。

    发布:2024/11/12 16:0:1组卷:190引用:4难度:0.6
  • 87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4/11/12 15:30:1组卷:197引用:5难度:0.5
  • 878.【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圣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饿其体肤
     

    ②法家
     

    ③昭公出
     

    ④卒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3)【甲】文论证了
     
    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
     
    的道理(用原文回答),【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发布:2024/11/12 8:0:39组卷:206引用:3难度:0.7
  • 879.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注释)①遇:遇见、遇到。②仆闻之:我听说。③患:灾祸。④蹴然易容:蹴然,吃惊不安;易容:改变脸色。⑤益:越。⑥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⑦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傅说于版筑之间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必先其心志
     

    ④官大者,主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
    (4)甲文中,体现其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出来。)
    (5)乙文中,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 )

    发布:2024/11/12 7:0:2组卷:359引用:2难度:0.5
  • 880.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_________。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用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发布:2024/11/12 3:0:1组卷:413引用:7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