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365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107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921.仿写: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前后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啡,发布:2024/11/10 8:30:2组卷:352引用:8难度:0.7922.阅读《梦回繁华》选段,完成小题。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②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轴鲈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1)下列有关选段的结构内容概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的特点及内容。
B.第②段分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画面内容,突出其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C.第①段与第②段结构上是递进关系;第②描绘《清明上河图》更进一层。
D.《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北宋时期的经济写照。
(2)下列有关选段说明性文本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第②段主要采用了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从第②段的关键词看,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而不是逻辑顺序。
D.选段的说明语言大多采用了生动说明,使说明对象形象有韵味。发布:2024/11/10 6:0:1组卷:63引用:3难度:0.7923.阅读下列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
不过,我在13岁那年发现了与父亲辩论的好办法,那就是站在父亲的立场,引经据典地反驳他。父亲最喜欢指责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的话进行回击,称“长者须和善仁慈”。他指责我懒惰,我就回嘴说,年长者应该比年幼者多干活,父亲年纪是我的三倍多,应该干更多的活。我还说,等我到了他的这个年纪,我会比他还要勤快。
我爱看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有关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飞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我13岁那年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长时间在地里帮雇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晚上给父亲记账。不过,我还是能够继续读书,贪婪地阅读我能找到的除了经书以外的一切书籍。
我父亲已经决定了送我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不反对,可是后来我听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新学校,不顾我父亲的反对,我决意要到那里去……我那时埋头读古史,关于尧、舜、秦皇、汉武以及其他古代统治者的历史。在这时候我也读了一些外国历史和地理。
①选文出自
②请结合选文分析这个领导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他日后成为了革命领袖。发布:2024/11/10 5:30:1组卷:57引用:4难度:0.6924.每年的5月4日不仅是中国青年节,也是科技传播日。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技信息获取方式调查表获取方式/年份 国民整体获取率 报刊、杂志、科普场馆等传统方式获取率 网络、手机app等新媒体获取率 2017 41.5% 34.6% 40.1% 2018 57.3% 37.8% 43.2% 2019 67.6% 44.7% 54.9%
【材料三】新媒体时代,公众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综合起来制作和传播数据图表、科学实验视频,可以使公众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科学现象,既增强了人们的视觉感,又缩短了人们与科学的心理距离感。VR技术、交互式APP通过营造现场氛围,为公众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提供了虚拟环境,公众足不出户感知科技的力量成为现实。
(1)请简要概括根据材料一提炼出来的主要信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技传播有何特点。
(3)运用上述三则材料做一份宣传手抄报,宣传的标题为:发布:2024/11/10 5:30:1组卷:163引用:3难度:0.792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然杭人游湖,止午、未、中①三时,其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客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午、未、中:指午时、未时、中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②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B.寻张怀民 寻十余里无迹 C.遂至承天寺 遂反潮流逆上矣 D.安可为俗士道哉 尔安敢轻吾射
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语段(一)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4)两个语段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发布:2024/11/10 4:30:2组卷:29引用:2难度:0.6926.古诗鉴赏。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亭亭”写出青松高耸挺拔的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诗中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两个“一何”使抒情意味更浓厚。
C.诗中以严酷的冰霜,衬托松柏的“端正”,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品格。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堂弟,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寄寓诗人深厚的情感。
(2)诗歌的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这样拟题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发布:2024/11/10 4:0:2组卷:112引用:2难度:0.592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略无阙处 ②清荣峻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发布:2024/11/10 4:0:2组卷:13引用:2难度:0.792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1/10 3:0:1组卷:696引用:9难度:0.99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全文从哪些方面写白杨树的?试概括说明。
(2)本文第二段写黄土高原,是否多余?试说说原因。
(3)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发布:2024/11/10 2:0:1组卷:138引用:5难度:0.793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使至塞上》一诗中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使至塞上》和《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发布:2024/11/10 1:30:1组卷:33引用:2难度:0.4
